李总给我出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一代人非常有意思,特别是60年代的人面对80后、90后的客户,其实没有关系,代沟不是以年龄为划分的,而是以你的心态和状态划分的。
为什么在玩微信的时候,我们讲生态圈的变革呢?曾经在三年前电商总监和我们数据营销的相关负责人跟我讲,甘总,能不能找到高层的领导,告诉我们微博和微信数字营销怎么做?我告诉他,在微博和微信面前,我们的年龄是一样的,你8岁,我也8岁,你6岁我也6岁,所以我没有经验可以给你。这就彻底颠覆了以前我们在管理思维上的一种惯式。中国饭店大家都会管理思路很重要,思路很重要,模式很重要,其实在数据化面前,信息化面前,我也是60后,从40多岁的人,一下变成了7、8岁的人,也就是我们在微信、微博时代跟大家都是同年了。
有一次,我到我儿子的学校,老师问他说:你爸爸多大了?他说:我爸爸10岁。大家都在笑,说为什么呢?他说:我爸爸生我,我今年10岁,所以我爸爸也10岁。
这是网上非常有名的段子,诺基亚什么都没有错。唯一错的是产品体验没有跟上生活方式的变化。
美国有一个新闻机构,印尼警察发生暴乱,其中一个人拎着一块砖头一样的东西砸向警察,后来发现是诺基亚的手机。所以当苹果出现的时候,诺基亚人在研究,苹果不经摔,然后他们欣喜若狂的说:不怕,我们有办法可以对付他。但是苹果创造了一种沟通方式,而不仅仅是打电话,它改变了是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产品创造和我们的思维,如果你跟不上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你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而不是工具性的。
昨天我们在上海参加一个会议,当时在讨论一个课题,说QQ是交流工具,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是工具吗?不是,QQ是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微信创造了一种生活的圈子,因为它改变了我们以前所有的生活习惯。若干年前大家写信,大家很自豪,能写一手好字,给对方寄一封信。可是现在在座各位,你的饭店里面有多少年不用再印信封了?因为现在在微信上可以实时沟通。那我们的产品有没有跟上这样的变化呢?我们还在那花很大的精力,如果你要设计信封,要把信封作为创新的产品,成为打动客人的东西是可以,如果作为功能性产品,那这个功能已经过时了。
所以我们在不断地讨论,第一,当我们的客户和服务都不再忠诚。第二,互联网思维情境与酒店产品创造。第三,寻找客人的兴奋点怎么贴近客户。第四,以及我们酒店经营创造新的思维模式。
首先,酒店应该是满足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住宿。在70年代,社会经济不发达,社会配套体系不发达,在那种情况下,一个饭店是尽可能把自己的功能做的越完善越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所以我们的饭店有车队,有商场,有KTV,有游泳池,有各种各样的设施。泳池不大,哪怕是一个小水池也叫泳池。后来为了达到评星要求,要泳池嘛,我就搞一个小的泳池,那这样的泳池能不能符合客人需求呢?
综合商业体的形成,各个旅游综合体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发展,我们就发现,我们的很多酒店产品已经跟不上客户的需求。
我曾经问过我们五星级酒店集团的老总,你出差,会在你们餐厅吃饭吗?购物吗?他说:不会,因为那个饭没有外面的饭好吃,那个购物呢,我走出去就有一个商业中心。其实我们就可以思考,我们饭店里面的咖啡厅、餐厅、商场、商务中心到了可以变革的时候了。其实我们很多酒店占领了非常好的位置,我们的咖啡厅为什么不能跟星巴克合作?为什么不能跟慢咖啡合作?这就是我们的思路。
当客人变化我们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个我们带来了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就是传统酒店的功能性消费被体验性消费覆盖。
所有在座老总可能跟我一样,若干年前我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向客人去标榜我酒店的功能。我这里有很大的宴会厅,1200平米,我这里有豪华的大堂,华东第一。房间里贴的是进口大理石,屋顶吊的是进口的水晶灯。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些功能跟客人有什么关系。你的功能标签跟客人的消费标签是不是对等的?这个思考就促使我们反向去想客人要什么?所有酒店的运营和设计、经营,首先一个核心是你去尊重客户的需求。
那一批老的三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很多功能做得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呢,有很多酒店甚至还在标榜最基本的功能,比如我水做得好,我的床做得好。你水做得好是应该的,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功能。
前天,我手下有一个80后的员工,我让他去体验说数字化做得非常好的酒店,他就告诉我说,卫生间功能性的东西都不说,他首先进去,这个地方有音乐,另外灯很炫,卫生间里面的香味很好,他告诉我的全是他的感受,这就是客户。他体验性的消费和进去的感觉覆盖了酒店之前谈论的功能性的东西。客户关心的是价值创造而不是仅有产品功能供应。
在座各位如果同意我们的观点,我希望以后我们的酒店不要标榜握有很多功能,因为这些功能跟客户是没有关系的。现在的产品,它需要的是一种价值,我到这里来,我的消费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
还有管理思维与服务思维对管理模式的挑战,这是我个人的总结。中国的饭店最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就是我们用的传统工业化时代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在管理一个对客服务的一个行业。金字塔模式是很典型的车间管理模式,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管理车间、工厂出身的人。一个工厂里面有厂长、下面有车间主任,下面还有班组。
你会发现我们饭店里,把客人当做流程环节输送到,客人在一个传送带上面被送了一圈,他的消费完成了。所以我们永远控制不了客人的消费体验,因为每个环节是不一样的,除了像真正的工业化制造,全部机器化制造。
我们是不是还需要这样的管理思维去管理客人的需求?我们可不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把前台和服务的功能合一。因为对于客人来讲,从进店到进入房间,这个人提供服务给我就可以。至于这个房间是怎么整理出来,跟我没关系的。我如果消费客房,我最重要目的是入主和预定、办理手续过程当中,我不再希望被当成是一个传送带上面一个产品输送到下一个环节,如果把这个思维打通了,这就契合了80、90后的需求。包括我们自己入主酒店,你希望自己被当做是流程上的产品吗?而且每个环节是不一样的吗?
也就是说,当整个酒店的客户、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我们的产品,都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系统的思考。这个酒店的生态圈现在已经非常不健康了,第一,大量的高星级酒店,豪华的酒店,本来这个丛林是按照周期去自然生长,但由于政府这只大手伸入进来影响了生态圈的发展。第二,人才成长跟不上这样的成长节奏,一个总经理的成长按照正常市场规律要15-18年,但现在所有酒店都等不急。以前大家是按照秩序去做,但现在政府野蛮的往里栽,另外我们职业经理人也在野蛮的经营。酒店是按照市场运营去做的,如果过快去生长。举个例子,宁波在近几年当中,现在五星级酒店从3家增加到今年30多家,还有一大批没被评星的,据说到3年以后是有58家左右。
你们想想看,就算那些副总和总监都成长为总经理,从3家成长为58家,这些人够吗?所以整个管理都没有冷静下来去思考,都缺乏一种系统性运筹的规则,导致客人开始离我们而去,我们的服务也不再忠诚。我们最早要求的最基础服务,给客人提供最基本的东西,到现在都成为了一种奢望。一旦我们做好了,比方说我们现在把客人引领进客房了,我想在三星级酒店,或者在十年以前,这应该是高星级酒店应该做的事情,但现在这些事情作为创造服务的亮点了,这就出现了笑话,当这些笑话出现以后,我们的客户就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第二,互联网思维清静与酒店产品创造。互联网不是工具,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一直就在这里,一直在改变着我们,一直也在创造我们生活新的需求,所以这个互联网,我希望只是说,我们在这之上区别反思很多东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我们酒店的产品。
它其实逼着我们去重新思考。第一种思考就是怎么样回到行业本质的原点,叫专注产品。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在没有互联网这种传播形式下,没有微信这种一对一很迅速的沟通情境下,以前我们对客人的传播和销售是单方的。首先我告诉你,我有这样的产品,然后我拿了一本销售手册,跑去拜访客户,跟他谈,我有这样的东西,工业化时代就是这么干的。我会卖给你,你跟我签合同,多少钱一个晚上,你来住,我给你结算。
但现在不是了,因为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客人和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你不用再拿着这个东西找他了,他首先找你。为什么让大家玩微信的游戏,其实就是找到你。以前他找不到你,你在电视上做广告。
我们刚刚进入上海的时候,我们去拜访客户,拿着册子。我们上海那个酒店70%是外宾,还有30%是国内全国客人,这就促使我们反过头去思考,那些人通过这种方式能找到他吗?如果我们三个月找不到这些人,我们就会被这个市场淹没。
以前我们开饭店的时候,我们说第一年培育客户。第二年慢慢增长。但现在互联网情境下,三个月你如果找不到客人,客人找不到你,你就下去了。现在客户如果用移动终端来找,首先是来找客户的评价以及口碑。现在的客户已经不是以前的消费模式,他出去之前先要找网络上找,有没有攻略啊,有没有"砖家",他在渠道上排名是第几位。现在的客户越来越没有耐心,他只会看前几个。现在的酒店你如果回过头去把产品做得好,客户的评价好,口碑好,在网络上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口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你的酒店来。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口碑群里出现,你就会永远淹没在下面,我们就会拿这个协议书去日晒雨淋拜访客户。
所以一个酒店的销售半径越来越小,以前可能是我在一个城市里开一家,但现在一个城市里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那你靠什么来找你?打巷战越来越在这个行业里面被缩小,那打什么仗呢?就是打渠道和口碑仗。客人为什么要关注你呢?大家发了微信都希望所有朋友点赞,那他消费的产品如果不给你点赞呢?那你就不能被出来。凭什么要给你点赞呢?还是要做功能。虽然他不能成为标签,但他一定要成为我们最基本的,酒店的核心。任何讲神话故事也可以,互联网思维也可以,回过头去都是讲产品,没有产品什么都讲不动。
我们讲一个案例,中星君亭,这家酒店是一家非常老的两星都谈不上的酒店,开了十几万平方,一直在亏损。比方说我们在做他的静音,做水,还有床上的棉织品,还有早餐,这些东西你给客人应有的品质,一定是达到了某一个标准,你才有这样的消费群体过来。
把客人的体验做成经营的关键,其实我们都在关注,从产品做起,把客人的体验做好。我们最近一直在讨论,到底我们的客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大众的感动。他到酒店跟接触的哪些点我们应该出现,而且我们一定能够关注到他,而哪些点我们是可以不出现的。那我可以在前台感动他,当我需要服务的时候,召之即来,那我就很感动。我不需要你出现的时候,或者我喜欢安静的时候,你就可以隐身嘛,这就是一种服务需求的设计,这就更加能够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客人需求。我相信大众客户一定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有一家度假酒店,我非常认同近郊的度假酒店会成为接下来消费的热点,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周一到周四的生活和周五到周日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个生活圈的改变创造了一种需求。那么你的饭店支不支持?
我们自己就有一家近郊的酒店,我曾经跟酒店老总聊天,一到周五晚上,那个自助餐都是三口之家、五口之家,但是自助餐的出品周一到周日都是一样的。小朋友吃的是商务自助餐,你觉得他能爽吗?那肯定不爽啊,那就跟爸爸妈妈说了。那能不能做儿童区域呢?能不能做儿童自助餐呢?
其二,我们很多度假酒店里面水景、波浪式的很漂亮,有很多分水池,那我想,这些分水池为什么不能让小朋友玩呢?如果能玩那就变成了一种体验,这就是我们酒店在面对客户变化、市场变化方面的思考。
第三点,提供极致服务,让客户找到一种记忆点。中国的饭店叫七分先注定,三分靠打拼。对于员工,或者对于管理团队来讲,我们要不断地改造什么?第一,把我们应该做的产品做好。第二,在某些服务商创造客人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不是没有代价的。我曾经到过一家饭店,这个老总爱书法,我看他们墙上挂着书法,他变成了个人秀了,而不是客人的记忆点。一个VIP是可以给客人记忆点,那剩下95%的客人怎么办呢?
我昨天非常激动,我在听IHG讲数字化营销的时候,他们做得很多东西比我们考虑的更好,他现在就在整合整个网络上的生态圈,从你发现这个酒店开始到入主、预订,乃至于淘宝上的旗舰店,这些词语之间的沟通,都往往能够跟客人之间创造极佳的体验。你们都玩微信,有多少客人是通过微信找到你们的。
现在有些酒店也再创造一种叫做第二空间,就像微信一样,他需要创造一个圈子。比方说聊天,传统的商务酒店是没有一个聊天环境的,比如说今天晚上8点大家打开手机微信圈,找20个人,到某一个地方就某一个话题讨论,酒店免费提供啤酒,这就是很好的创意。
边消费,边传播成为现在的一个热点,很多时候,我们的饭店产品不仅要做功能的传播,还要做视觉传播。就是让人家进入饭店以后有照片可拍,可以去贴上微信圈子传播。
流程再造,我们需要更加完善地系统、科技和管理模式的再造,去创造一种简单的服务,客人需要的界面是越简单越好。
第四,高星级酒店的有机体经营模式,高端品牌嫁接。把我们的咖啡引进社会品牌。专注于经营模式,如果这个地方没有餐饮需求,我就做客房,尤其在一线城市和所谓的二线城市里面,这种专注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做一个更加贴近顾客需求的综合体,而不认为我们自己认为是一个酒店的功能体。不仅仅要为旅行者服务,要为旅行者的圈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