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培训是通过自身力量,对新进或现有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提升,以达到预期标准的过程。鉴于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多样化的培训内容,企业通常会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和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内部培训是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宝贵资源,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培训师就像是企业内部的导师,他们是企业的坚定拥护者,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课程,传授知识,解答员工的疑难问题。
内部培训的方法和技巧:
1. 课堂讲授法。这是主要的学校教育方式,也在企业内部培训中广泛应用。但单纯的讲授可能会受教师水平影响,效果不一。常需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 程序化教授法。此方法通过教科书或计算机传授工作技巧,克服单向教学的缺点,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此方法需制作教学手册和软件,成本较高。
3. 案例研究法。为企业提供实际问题的书面描述,让受训者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认识,但实施起来需要良好的指导和讨论环境。
4. 模拟培训法。针对操作技能和敏捷反应的培训,通过模拟环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以减少培训开支和提高效率。但其适用范围有限,仍需结合实际训练。
5. 影视培训法。利用影视手段进行员工培训,可以展示真实场景,降低成本。但这种方法可能影响培训效果,因为受训者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取舍情节。
6. 现场培训法。让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成本低,边干边学。但要求实施者受过严格训练,并有必要的资料。
7.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受训者体验多种可能的倾向,快速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但这种方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且需要良好的指导。
8. 工作轮换法。让员工轮换不同工作以达到考察和培训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各部门问题并改善合作,但可能对掌握复杂专业技术或保持传统经验不利。
9. 参与管理培训法。成立由受训者组成的参与管理层,让他们为企业政策或具体问题提出建议。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各部门情况,但其可能对企业的中层骨干产生负面影响。
内部培训的误区与陷阱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和陷阱: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明碓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向员工发放培训需求问卷,不仅通过网络进行调查,还组织面对面的访谈。毫无疑问,这些问卷和访谈是了解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培训需求的真正根源在于能力落差,即实际能力与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这种能力涉及组织和个人的两个方面。
对于组织层面,它涉及组织目标、策略和效率等;对于个人层面,涉及工作分析、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等。某公司培训总经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参加公司的高层经营者例会,他不仅会关注公司的整体策略,如现场改善、TCT、QS认证和ERP导入等,还会关注员工的具体需求。他深知,员工绩效面谈时提出的培训需求,将成为次年制定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企业内部培训不仅是一种员工福利,更是一种组织策略,其目的是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在企业培训中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企业误以为培训内容就是概念理论,其实知识、技能和态度都是培训的重要内容。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企业内训的重心应放在技能上。但有些培训管理者却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关于训练形式,有些企业认为只有课堂讲授才是唯一的训练形式。对于技能类的训练内容,应采用个案研究、实物演示、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技术交流会、改善发表会、读书会、参观考察和网上学习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于培训讲师的角色,传统观念认为他们是传道授业的人。现代观点认为,讲师不仅是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开发者、产出国等多种角色。他们需要根据自身的论据和经验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交互式和经验分享式。讲议制作也不应仅限于PPT文档,而应包括学员手册和导师手册等内容。
企业内部培训的实施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人的因素,包括老板、主管和员工等。他们对于培训的态度、认识和配合程度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其次管理体制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培训应该是各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明确规定。如果企业没有将培训纳入管理工作中,而只视为培训主管的辅助工作,那么培训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企业培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只有充分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科学的实施方法,才能实现培训和发展的目标,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企业内部培训的全面规划与实施
一、培训流程的合理构建
企业内部的培训,必须经过前期的调研、中期的执行以及后期的跟踪评估,形成一个闭环的流程。没有经过系统规划的随意式培训,往往难以达到长期的实效。员工的培训效果不仅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
二、课程设计与讲师要求
1. 课程设计
培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在设置课程前,应进行员工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方向,综合各项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所需技能来设定合适的课程。课程内容要详实,强调实用性,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 讲师的要求
讲师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运营流程、人员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培训方式应多样,包括案例分析、讨论、讲解、工作情景模拟、游戏培训等,以实效为目的,避免单调和过于游戏化的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评定不能仅以课堂气氛和学员反馈为标准,更要看员工的实际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
三、讲师的选择与内部培训的发展
1. 讲师的选择
企业内部讲师可以来自专业讲师、部门经理或具有专长的员工。不同的讲师适合不同的课程,企业应培养各级管理人员成为讲师型、教练型管理者,为企业储备更多的培训师型管理人才。
2. 内部培训的优化
要提高企业内部培训的实效,需要培训主管具备全局意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重点,确定员工的培训方向,对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汇总、排序、分类、分级,制定出科学的培训计划。
四、培训方法的灵活应用与绩效提升
1. 培训方法的灵活应用
培训时间、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结合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而定,以受训者能够接受、结果有效为原则。
2. 绩效的提升
要通过思维碰撞和意识改变来提升员工的绩效。包括管理者的挑战、成功和失败的哲学、学以致用、职业意识转变等方面的内容,引发员工的深入思考,改变固有的观念,从而提升工作绩效。
五、思维碰撞与自我修炼
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思维碰撞和自我修炼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哲学思考、学习方法的分享等方式,引发学员的深入思考,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其成为“先知先觉”的人。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
对于忠诚与能力的重要思考:深度解析忠诚与能力在工作中的平衡点及其相互作用
以德才兼备为核心理念,分享一系列精彩案例,探讨道德和智慧在工作中的互补与交融
探寻内心,修炼自我:从心出发的成长之路,深化理解职业化修炼的内涵与路径
深度解读职业选手必备的五项核心能力,探寻职业化成长的六大秘诀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基本逻辑修炼为导向,透过复杂问题寻找简单解决方案
人生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标准,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和他人的和谐共生
企业经营哲学:深入探讨企业经营的哲学理念,探究企业如何持续发展与管理经营的核心问题
管理实践的核心启示,把握做事的基本原则与哲学理念,以明确企业的长远目标与方向
企业管理六要素解析:洞察管理学的深层逻辑,探讨企业的管理策略与实践经验
修炼管理技能:把握管理的经典诠释,提升手段与目的实现的能力,理解并运用PDCA管理循环的核心原理
领导力提升:解析团队的本质与困境,提高沟通技巧与领导力核心技能,探讨如何避免团队效能低下的问题
从心出发,提升主动性:解决知行合一的难题,探索主动性提升的核心技巧与方法
职业心态重塑:树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职业观念,保持创新思维,掌握职场成功的秘诀
探索职业心态与多赢之道
本文将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职业心态,揭示职场成功的秘诀。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人生轨迹,而如何实现个人、家庭、同事和企业的多赢,关键在于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
一、职场成功的起点:热爱自己的工作
成长为职业选手的过程中,个人需逐步成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个体。这不仅需要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心态的转变。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标准化实施技巧详解
1. 标准化解析: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变成习惯。阐述何为标准化及其重要性。
2. 管理之路:从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到信息绩效化,逐步推进标准化的实施过程。
3. 标准化实施的技巧:包括制定标准的目的、目标解析、目标设定的SMARTER原则以及标准化的策划技巧等。介绍MECE原则在标准化策划中的应用及案例解析。
三、标准化的软件工具及应用技巧
介绍Mindmanager、Visio、Adobe Acrobat等软件在流程化、标准化中的应用技巧,以及这些工具在文件整合、流程图绘制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四、流程优化与标准化实施的过程享受
通过MECE、人性法则、流程优化技巧等工具的综合应用,使流程优化与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愉悦。揭示如何通过制定标准,让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获得同样的结果。
五、绩效管理与提升技巧的核心内容
1. 管理的核心:探讨人性解读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阐述管理的核心之人性管理。
2. 绩效考核:分析绩效考核的哲学原则、四原则、失败原因及终极目标等,通过案例分析绩效考核实施的核心技巧和原则。
3. 绩效系统构建与提升:包括绩效监控系统构建实例解析、绩效数据分析技巧以及绩效提升的技巧等。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推动员工以绩效提升为目的持续改进。
六、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点
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管理工作还需关注以下几点:管理者要管好自己,以身作则并遵守规章制度;要管好他人,包括规划岗位职责、提供培训、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福利;要管好流程,确保整体取得最佳工作成果。评价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包括不忍欺、不能欺、不敢欺三个方面。管理者还应具备基本的职业态度,如事必躬亲、授权不放松、重视标准化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也是管理者应当遵循的准则。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的理念——基于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优化工作成果。管理者需拥有相应的职权,这种权力来自于组织赋予的命令下级之能力。责任应当伴随权力的存在,确保在任何行使职权的地方都有相应的责任机制。纪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需遵守组织规则,并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处理。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位员工只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确保决策的统一性。统一领导则强调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个人与整体利益之间,应以组织整体利益为先,高于任何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对于员工的付出,必须给予公平合理的报酬。决策集中与分散的问题在于找到最适合的集中程度,管理当局需根据情况进行权衡。等级链代表了从高层到基层的直线职权结构,信息应按此传递,但在必要时也允许横向交流以加速信息传递。秩序的重要性体现在员工和物料在适当时间处于适当位置,确保整体运作的顺畅。管理应公正无私,对待员工一视同仁。对于人员流动问题,管理当局应制定合理的人事计划以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同时鼓励员工发挥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热情。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营造组织和谐与团结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