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低保管理工作的自查报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前低保管理工作的回顾,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进展、慈善捐助和救助工作的新起色以及其他工作的落实情况。第二部分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个别乡镇低保政策执行不严格和低保、五保审核不严格等方面。
低保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随着20××年度工作的深入展开,我区的低保管理工作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不断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中,我们紧紧围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核心任务,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救助力度、完善信息系统等措施,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慈善捐助和救助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特困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还积极配合国家审计署的社保工作审计,认真回复政协代表的咨询问政,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个别乡镇在低保政策执行上不够严格,存在将病、残、老、幼等对象单独纳入低保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严格执行以家庭为单位、以收入核定为准入前提的政策规定,杜绝“单人户”和“拼户保”现象。
2. 加强对低保、五保审核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发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低保对象全面核查工作,提高群众对低保政策的知晓率和村(居)委干部执行低保政策的准确率。
为了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开、透明,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作。通过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全面自查、加强督查、强化监督等措施,实现了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今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我们开展了低保对象全面核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反应良好,群众比较满意。
针对低保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整改和规范。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低保核查空白村的解决
当前低保核查工作仍存在一些空白村,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担心人情世故,不敢大胆开展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扩大核查工作覆盖面,特别是对未开展自查的空白村进行重点跟踪督查,确保每个村都通过核查。
二、低保政策的广泛深入宣传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低保政策,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包括在民政网站公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等有关文件,通过组织媒体宣传、设立固定公示栏等方式,提高公众知晓率。加强对镇、村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规范低保管理工作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兴宁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上级民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申请、审核、审批的程序,把好低保对象进出关。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取消;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四、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
为了保障低保工作的规范运行,我们将经常开展低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新纳入的低保对象进行入户抽查,并建立追究制度。建立举报检查制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于兴宁市农村低保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为了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化进程,全力打造阳光低保,根据《XX县关于开展城镇低保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进行了农村低保清理整顿工作。此次工作共入户调查XXX户XXX人,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经过清理整顿,实际纳入农村低保的有XXX户XXX人。主要做法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动员、细化工作措施等。此次清理整顿工作严格按照县民政局的要求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实现了应保尽保和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目标。兴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设施完备的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多种专业设置和详细的报名流程供学生选择。集训内容涵盖军训、中职学生成长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校企交流互动、专业调整与实训、健康检查与体能测试、中职学生行为规范、运动会以及校团委学生会干部选拔等方面。报名参与者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家庭户口簿原件,如果是低保或特贫困户家庭,需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学校荣誉闪耀,以就业为指引,技能为核心,注重学历教育与实用技能培训,致力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与众多学校和知名企业展开合作。近期,该校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多数毕业生被推荐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待遇丰厚,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学校校风严谨,教学质量优良,学风端正,多年来多次荣获各级荣誉。例如,“梅州市特色办学学校”、“梅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梅州市文明单位、文明和谐校园”等市级荣誉,以及在兴宁市被评为“先进学校”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这些荣誉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广泛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