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中国制造2025是在我国面临诸多制造业发展挑战与机遇的背景下提出的。从全球来看,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其他国家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等都对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在国内,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必须寻求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虽已是大国,但距离强国还有差距,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产生影响,我国制造业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发展,所以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1. 创新驱动:在制造业发展中,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这意味着企业和整个制造业体系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开发新的技术、产品和工艺,以提高竞争力。例如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不断研发新的芯片技术等。
2. 质量为先:产品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从高档数控机床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需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严格把控生产环节的质量标准。
3. 绿色发展:考虑到我国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制造业发展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如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中,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等。
4. 结构优化: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例如减少一些落后产能的产业,大力发展如航天航空装备等高端制造业。
5. 人才为本: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制造业更是如此。无论是数控技术领域还是生物医药领域,都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创新等活动。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等方式来引导制造业朝着国家战略目标发展,如给予相关产业补贴等。
2.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解决当前制造业面临的诸如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又要从长远考虑,为制造强国的长远目标布局,像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长期规划。
3.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动制造业各领域发展的同时,对关键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进行重点突破,提高其发展水平。
4.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一方面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与国外企业的合作项目。
(三)战略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分阶段取得成果,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1.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同时,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例如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企业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
2.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各个制造业领域,如航天航空装备中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这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3.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无论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还是功能设计,都要提高创新能力,像汽车的智能网联功能等创新设计。
4.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产业,如新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5.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包括建立更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等,为制造业创新提供平台。
6.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各个制造业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行业规范,如电力装备领域的标准制定。
7.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运用好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像对新的软件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明确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到2025年在某些产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具体指标等。
2.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如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智能技术,如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监测系统等,像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的应用。
4.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供应链协同。
5.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统筹推进“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发展。在各制造业领域,如船舶制造中的关键基础材料研发等,提高工业基础能力,才能保障整个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发展方向的内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信息设备等方面的发展。在集成电路方面,要不断提高芯片的制造技术和性能;在操作系统方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应我国制造业需求的操作系统等。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的发展是重点。对于数控机床,提高其精度、效率等性能指标;对于机器人,要研发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如工业生产中的焊接机器人、物流中的搬运机器人等。
(三)航空航天装备
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航天装备等都是发展重点。例如不断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安全性等;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也需要不断投入,提高其动力性能等。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发展,包括提高船舶的建造技术、环保性能等,海洋工程装备如深海探测设备等的研发制造。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道路与铁道工程、智能运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装备的发展。例如研发更高速、更安全、更智能的列车等。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高节能汽车的燃油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技术。
(七)电力装备
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等的发展。如提高发电装备的发电效率,优化输变电装备的输电稳定性等。
(八)农业装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农业装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九)新材料
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例如研发高性能的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发展。在生物医药方面,研发新的药物;在医疗器械方面,提高医疗器械的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等。
西宁的中国制造2025培训内容应该会涵盖以上这些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背景、方针目标、任务重点以及各重点发展方向的相关知识等,旨在让企业领导与中高层干部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推动西宁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