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团队建设与激励技巧
前 言: 本建议书为规划贵司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效团队建设技能所制作,主要之目的在于建立一支钢铁般的干部劲旅,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本案经我司依据贵公司的课程需求情况,拟订本培训规划书,以为施行之依据。我们希望能够为贵司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双方能够在具体细节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课程规划的说明 二十一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如何整合企业菁英的协作模式,而使工作效能发挥加乘而非相抵的效果,一直是企业经营努力学习的方向。团队运作中的共识与规范是需要被建立与实践的,唯有依循着共同的方向原则与目标,大家才能共同作出理想的决策,并愿意为决策与执行的结果共同承担责任。 团队共识建有六大指导原则,「塑造共同的愿景」、「建立团队的规范」、「加强信任与领导」、「组织专业的分工」、「有效沟通与协调」与「提升团队凝聚力」,每一项都是一个重大的企业课题,而其中最根本的核心就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工作者对工作的认同、对组织的向心力与愿意持续学习的精神。制度是理性的,心态是抽象的,如何使工作者拥有持续正向思考的工作态度,而形成积极的团队工作意识,以面对所有竞争与波折,是企业工作者持续努力学习的方向。 课程目标: 革新观念、提升思维,实现从团队管理能力向团队领导才能的升华。 掌握高效团队的形成技巧,团队形成的阶段与策略运用。 如何成功走过团队发展的各阶段,掌握高效团队管理的十二项特征 建立高效团队的关键要素,如何在团队沟通,如何落实团队远景,如何构建团队文化 课程特色: 针对团队管理实际情况上之必要共通课题研究其相关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概念。 尊重人性及管理科学精神为核心;辅以精心设计的案例,分组讨论、演练,分享以及针对性的活动,是兼顾有效性、实用性及组织效益的企业主管训练课程。 针对管理阶层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做系统化的培养,架构最完整;切合管理阶层的任务与定位,是可灵活应用的主管训练课程。 协助管理者在面对挑战与问题上,讨论与分享意见,不仅具备管理实务的概念,亦从彼此分享及个人经验中学习,易于落实与应用;系以实务应用为导向的课程。 扁平式的课程架构,单元间脉络相承,相对呼应,藉以建立整体性的管理概念。 以参与受训人员的知识、智能及经验为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意见交流及研讨,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讲师风格: 讲师具有专业魅力的表达技巧,课程活泼具启发性。 讲师具备各类型课程的规划与讲授的实际经验,实践性强。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见解独到。 理论与实务兼具, 使学习轻松愉快。 透过问卷分析及个案解说,轻易掌握课程内容。 由实际演练中得到随学即用的效果。 学员对象: 中高层管理 授课时数: 2天12小时(每天9:00-12:00;13:30-16:30)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案例研讨 小组讨论 小组发表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引言 一. 解问题?或换问题? 二. 新思考水平——经营的眼光 三. 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四. 错的问题没有对的答案 五. 局部优化的总和≠总体优化 六. KCAB的循环 第二单元:高效团队的形成 一. 团队的种类与特性 二. 何谓有效团队 三. 建立团队的5PS 四. 建立高效团队的步骤 五. 团队形成的阶段与策略运用 §形成期 §风暴期 §规范期 §表现期 §转换期 §服从期 六. 如何成功走过团队发展的各阶段 第三单元:揭开团队的面纱 一. 建立有效团队的关键要素 §建立共同愿景 §凝聚力与共识的形成 §团队的使命与挑战 §目标的设定与承诺 §专长特色与分工 §信任与领导 §团队规范 §有效沟通与协调 二. 有效团队管理的十二项特征 第四单元:团队领导者与成员的角色任务 一. 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分析 二. 团队领导者的行为特质 三. 团队领导的方法 四. 团队成员应有的基本能力与态度 五. 合适的人才才是团队的资产 六. 健全的团队人员 七. 有效团队运作方式 第五单元:团队沟通的艺术 一. 团队沟通的种类 §自我沟通 §人际沟通 §团队沟通 二. 团队如何沟通 §沟通的心理功能 §沟通的社会功能 §沟通的决策功能 三. 团队沟通的方式 §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 §显性与隐性沟通 四. 塑造团队的正向思考环境 五. 如何建立团队真诚共同体 第六单元:团队的愿景构筑与策略落实 一. 何谓愿景? 二. 何谓策略? 三. 构筑愿景的行动纲领 四. 落实策略的具体步骤 五. 深入沟通与团队认同 第七单元:团队动力-文化 一. 企业文化的定义与结构 二. 团队V.S文化——谁塑造了谁? 三. 文化由谁主导?由谁建设? 四. 影响文化建构的因素分析 五. 改变文化让团队动起来 六. 团队的延展与扩张——文化的力量 七. 体现核心的竞争力 第八单元:团队的未来挑战与执行落实实 一. 探讨几个问题 二. 如何拥有更好的形势——团队战斗力 三. 团队的纪律 四. 团队的软体与硬体 五. 融合软、硬体的机制 六. 后续追踪与论功行赏 七. 结语——团队成功的因素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