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卓石(王学嵘)有几年了,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每天见面,所以我有机会经常看他执笔练字,看他练不同时代、不同人、不同体式的字。而且他不是心血来潮,练一会儿,或练一阵子,他的爱好就是他的工作,一天一天地练,他半天不写字是什么样子,我真没见过。其实,那个时候,他的字已颇有建树了,业已形成了独特的体式与风格。尤其是他的小楷,你不妨在网上搜一下他那时的小楷作品,笔法已经相当成熟,并多次参展且获奖。
后来,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时常在朋友圈里见他发一些作品。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发朋友圈,都是短视频,二三分钟的样子,我每天也都看。他在搞“五体千文每日一字”楷、行、草、隶、篆五种字体的写法。轻音乐衬着,他边写边解说本字的结构、音义及用法,有些字还要说明它的演变过程。他解说得很耐心,语气和缓而富于节奏,是一位师者的谆谆诲教。他是用书法在“解字”,一点都不呆板,有音有韵,意趣盎然。他的楷、隶、篆运笔缓慢而凝重,行、草遒劲流畅。不用我多说,你可以搜搜视频,便看得一清二楚,听得明明白白。看了这些短视频,我以为,他更适合于搞书法教育。如果把他的“千字”小视频集中制作成光盘,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甚至大学的书法教程。学生不但能从视频中学习书法,还捎带掌握了这些字的音义和用法,增进学生的语文学养和国学修养,一举多得的事儿。
卓石临帖很勤奋,也很用心,我见过他临的帖子就不下十几种,有名家的,也有民间的,真、草、隶、篆都有。我个人以为他的小楷最为出色,写得最多,也具代表性。
卓石的小楷,钟(繇)王(羲之)面儿,而又多习王宠,整体风格劲中含润,峻健雅丽,有一种沉稳内敛、凝重笃实的和静之美。在卓石的小楷中,一般圆笔使用中锋运笔,骨涵于中,筋不外露,令人有字外之想;方笔间用侧锋,求得精神,笔力遒劲精妙,古朴大方。卓石常写篆体和隶书字,尤其对魏碑的临写很用心,因此他在运用中锋和侧锋时能够自如转换,中、侧合度,以静以和,间架开阔稳健。
在结字布局上,卓石处理的也很恰切。一个字的内部结构,有筋骨、血肉和神气,从而构成一个有“思想(情感文化内涵)”的生命个体。字不是写出来就是一个“生命体”,笔画多者不显臃肿,笔画少者亦不虚旷,一笔一划各适其位,妥帖安适,宾主掩映,且富于节律。只有这样才算修成具有活力的生命体。
字如其人,卓石是军人出身,外表看起来冲和恬淡,但举手投足却不失钢骨之气,而他的性格之中确有一种“拗”劲,对一些事,他并不屈就,也不放意开罪。当然,明晓事理的人,自然都有随和变通的一面。体现在他的小楷上,则是刚劲婉润,不失偏颇。
字有字的章法,篇有篇的章法,小大皆宜,才是好的章法。
卓石的篇法布局也很讲究,一是采用纵有行,横有列,即古人所说的“乌丝阑”。他的小楷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翥之美。这种布局很能考验作者的基本功,起笔定“格”,下面依“格”行文。相同的字,或相同笔画他力求不雷同,都有所变化,但不失位。另一种章法是纵有行,横无列。这种章法打破横格束缚,比较在意纵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和行间的错落有致,用笔也灵活得多。他经常在楷书中采用行书的写法,笔法在变化中力求静中有动,字中含情。
当然,写小楷不同于写行草,卓石行草的布局与小楷完全不同。行草布局可疏可密,时疏时密,但疏不嫌远,密而神张,弛纵有致,虚实相映。小楷则不一样,不管采用何种布局,它要受一定的空间限制,总不能把小楷写成大楷,基本要保持和谐匀称。即便相同、相近的字体无论怎样变化写法,必守小楷之“规矩”,不宜过大,亦不可过小。字有小天地,文有大布局。字的笔画不失位,上下左右,顾盼相映;文中不同的字形,各尽自然之态,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不会各自为政。
卓石的小楷经卷有的很长,非一时之作,但都能“文气”相连。这里说的“文气”,就是文字的风格与气神儿;“相连”即为前后字形气韵要贯通一气,不能一时一个样,那样就不能造成协和之美。写长卷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功夫,静心修性,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产生佳作。作者坐下来写字,必先蕴养功夫,无杂念了,方进入创作境界。这也需要长期的涵养。
作者:山榆,艺术评论家
书法家王学嵘,笔名卓石,1971年2月26日生人。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于右任书协会员、山东省书法篆刻家协会会员、华严书画院院士、副院长。
现有代表作:小楷长卷《南华经》内七篇(20米)。小楷长卷《金刚经》(8米)。小楷长卷《道德经》(8米)。小楷长卷《金刚经》(16米)。小楷长卷《道德经》(24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