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扬州市委的领导下,我们紧密团结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经济方面,全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稳健增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沿江沿河的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在城乡建设方面,我们加快步伐,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重要突破。我们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在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全面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些成就得到了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荣获了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对我们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扬州而努力奋斗。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范围内组织并执行了多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总数达到418项。我们也积极落实了多项火炬和星火计划项目。包括宝胜科创、三星电梯等在内的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我们的扬州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也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的批准。我们加快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大量信息化项目。我们还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并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全面的市校合作协议。全年引进各类人才达到了9500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持续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了87.6%。我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也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我们创建了9所星级高中和16所省示范初中及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西区校也开始招生。我们还大力发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人数达到了4.4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区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并新增了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加强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入户率达到了73.5%。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络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8%和40%。我们完成了苏北医院医技楼和市妇幼保健院一期工程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体育健身工程。参加了省第十六届运动会,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也承办了多项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
在民生方面,我们加强了关注力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我们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明显增加。我们也认真实施了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全年采集就业岗位13.1万个,净增就业人数显著。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类保险覆盖面扩大。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增长。
在对外开放方面,扬州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积极适应WTO的各项运行规则,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规模。我们也加强了对各类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了各类涉外机构和专业设施,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交通运输方面,扬州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我们的对外交通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在扬州交汇,并且我们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我们的内河航道网也在不断完善,扬州港口布局合理。我们积极规划未来的交通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规划至2020年,扬州市交通网络将形成以扬州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七射”新格局,辅以日渐完善的国省干线公路与地方公路体系。“一环”由宁通高速公路江扬段等多条主干道构成,不仅便捷了市民出行,更展现了扬州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地位。七射线则以其辐射状的结构,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扬州的绿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公园、绿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航道建设方面,扬州市域航道将形成“四纵四横”的干线航道网,以京杭运河和高东线为主骨架。这不仅提升了扬州的航运能力,也为扬州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扬州港“一港三区”的发展规划,全市的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成为重要的物流节点。
铁路方面,淮扬镇铁路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南延工程和长三角城际轻轨项目,力争建成五峰山公铁两用大桥,进一步加强扬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扬州还计划共建苏中机场,配合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公路和港口的协同发展,将扬州打造成江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港。
在教育培训领域,扬州的会计培训行业尤为突出。多家知名会计培训机构如方通教育、仁和会计等,为扬州乃至更大范围的财经领域提供了专业人才。这些培训机构不仅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也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展现了扬州在教育领域的实力与活力。
市财政局的职能处室也在财政政策研究、预算编制、国库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办公室负责机关日常政务运转、政策研究,预算处分析财政经济形势并拟定预算管理制度。国库处执行国家金库管理制度,负责财政资金核算管理。采购管理处监督采购活动,保障采购的公正透明。综合处制定非税收入政策并实施管理。税政法规处负责税收法规的执行监督,保障财政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处和工贸发展处则分别负责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和工贸行业的财政支持。
扬州正以其独特的交通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活跃的财政政策,展现出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未来,扬州将继续朝着更加繁荣、宜居的目标迈进。
承担商务、经济信息、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预算工作,企业改革、发展、财政支持相关产业政策,内外贸政策,国有企业分配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企业财务制度,企业资产管理政策。
(九)金融处(挂“市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办公室”牌子)
承担旅游、金融办等部门预算工作,指导旅游、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金融机构财政政策,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监管,农业保险管理,外债管理,市利用国外贷款相关工作。
(十)行政政法处
承担行政、政法等部门预算工作,行政性经费财务制度,行政政法经费保障政策,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管理,行政、政法部门统一着装管理。
(十一)教科文处
承担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预算工作,支持教科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事业经费支出结构优化,事业性经费财务制度,教科文专项资金管理,国有文化企业财务管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十二)社会保障处
宣传、贯彻社会保障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残联、卫生、红十字会、老干部等部门预算工作,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监督,社会保障资金(基金)财政监管,社会保障预决算管理。
(十三)农业处
承担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预算工作,农业、水利财政政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农业、水利基本建设、财政扶贫、农业救灾防灾等专项资金管理。
(十四)基层财政管理处(挂“基层财政管理局”牌子)
指导全市乡镇财政工作,到村财政政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管理,涉农补贴政策研究,基层落实监督,乡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监督,乡镇财政机构监督。
(十五)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办公室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年度计划编制,市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防洪保安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及财务管理。
(十六)绩效管理处
执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政策、制度,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实施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市级部门(单位)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指导,县(市、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指导。
(十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
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制定实施办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文化企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调配、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政策制度,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清查登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市级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改制政策制定和实施,县(市、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指导。
(十八)会计处(挂“行政办事服务处”牌子)
依法管理全市会计工作,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等规章制度执行,全市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及相关工作管理,会计信息化标准指导和推广。
(十九)监督检查处(挂“监督检查局”牌子)
协调全局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对外财政监督检查计划制定,财政监督检查政策、制度制定,财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执行情况监督,重大财政管理问题检查,财政管理制度完善建议,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检查,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查处,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和审计工作。
(二十)人事教育处
负责局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管理,全市财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财政系统表彰活动组织,全市财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制定,县(市、区)财政教育工作指导,离退休干部管理,对各处室(单位)工作督办和工作业绩考核。
机关党组织、纪检监察、群团等机构设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