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教育学院:一座培养新师资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学府
扬州教育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批准设立的一所国有公办高等学校,位于风光秀美的蜀岗——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这所学校以培养全省基础教育新师资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007年,扬州市决定将扬州教育学院与扬州职业大学合并,筹建本科高校“扬州科技学院”。
新校园占地广阔,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校园内建有校园宽带网络系统、外语调频发射台等先进设施,还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众多教学场所。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扬州教育学院的学生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激励学生抓紧专业学习、加强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学院拥有500余名教职工,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一定比例。学院现有中文系、政教系、史地系等多个系别,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关于二级建造师培训班的信息,其学费因机构而异。二级建造师培训班学费在3000元左右,具体费用还需到特定机构询问。在选择时,建议实地考察,了解各个机构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机构。
二级建造师是担任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其就业前景广阔。取得二级建造师资格的人在建筑类企业中十分受欢迎,市场需求大。注册后,可以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等。
在经济状况方面,扬州在扬州市委的领导下,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沿江沿河地区加快开发,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着手编制扬州市“一体两翼”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广陵新城(河东分区)、东南分区等5个分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了开发区中心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了13个乡镇和76个村庄建设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2亿元。建成开发路、解放南路、黄金坝北路、三湾大桥等工程,开工建设文昌大桥、渡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运河五台山大桥至徐凝门桥段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古城保护深入推进,修复卢氏盐商住宅,建成康山文化园一期工程。翻建40条街巷。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新城西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各类绿地127万平方米。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6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新建垃圾中转场5座。新建、改造公厕18座。新增公交车105辆、公交线路7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新平台,首创全国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
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和《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和村庄绿化等年度任务,全市创成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区完成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各县(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仪征、江都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市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132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通过审核。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顿专项行动,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重点化工企业等环境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该市以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整合重组金茂化工医药集团、亚星汽车集团、工艺美术集团和工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基本完成市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完成市燃气总公司合资合作和企业改制。顺利完成联环药业、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减轻农民负担。贯彻落实“一免三补”等政策,共兑现补贴资金1.56亿元。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村务公开继续扩大。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依法治税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精细化征管。启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出台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管理办法。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18项。落实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03项。宝胜科创、三星电梯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信息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人才要素有效集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9500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6%。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新创建9所星级高中、16所省示范初中和省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西区校建成招生。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4.4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区全面投入使用。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持续发展。制定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扬剧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新评“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7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5%,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8%和40%。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万户。完成了苏北医院医技楼和市妇幼保健院一期工程建设。全市33个乡镇561个村建成体育健身工程。参加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自五十年代开始,扬州的贸易逐渐起步。早在五十年代末,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此后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扬州成为了全国的出口商品重要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扬州的对外贸易更是突飞猛进。如今,全市已有众多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自营生产企业和外资企业,从业人数庞大。出口商品种类繁多,远销全球各地。扬州的外贸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扬州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瞩目的贸易热点城市。
为了适应WTO的运行规则和抓住新的外贸发展机遇,扬州已经建立了多个专业外贸组织和机构。与此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高速运转需求,配套的各种服务机构也纷纷设立并持续发展。港口的发展对外贸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扬州港已经成为一类开放港口,并且交通运输的配套设施完备高效。铁路、公路和水运构成了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扬州的区位优势。“一港三区”的发展规划使扬州的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升。扬州的交通运输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优化。不仅如此,整个城市的建设也日新月异,绿化优美、市民生活丰富、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悄然变化着。扬州正在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扬州的交通发展是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扬州的交通网络已经相当发达并高效运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运河等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扬州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格局,铁路交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水运作为扬州的传统优势也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中。扬州的航道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京杭运河和高东线为主骨架的干线航道网布局明晰清晰。“一港三区”的格局凸显了扬州港口的重要性。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扬州将是一座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居住地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开发开放战略落实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市民生活丰富程度以及城市的文化内涵让扬州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宜居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切的变化不仅展示了扬州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充分证明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加美好的扬州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