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漏斗是一种用于描述潜在客户从意识到购买整个销售过程的工具,它将此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展示了客户在每个阶段的转化率和行为。这一模型基于一个类比,即将销售过程比作液体通过漏斗,始终保持上部宽大而下部狭窄。
销售漏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意识阶段:客户第一次了解到您的品牌或产品,可能通过广告、社交媒体或搜索引擎等渠道。
2. 兴趣阶段:客户对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可能主动搜索更多信息或参与您提供的内容。
3. 考虑阶段:客户评估您的产品是否满足其需求,可能比较不同产品的特点、价格和评论。
4. 决策阶段:客户已做出购买决定,可能与销售代表沟通、查看最终报价或访问购物车以完成购买。
5. 购买阶段:客户完成购买行为,成为您的正式客户。
漏斗原理基于一个事实:在销售过程中,潜在客户数量会逐渐减少,只有一部分最终会成为购买者。漏斗顶部代表意识阶段,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客户。随着销售过程推进,只有部分客户会在每个阶段转化,并最终达到购买阶段。
了解销售漏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客户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营销和销售策略提高转化率。优化和跟踪销售漏斗有助于发现瓶颈和改进点,提升整体销售效果。
二、销售管道与销售漏斗的区别
销售管道和销售漏斗都描述了潜在客户从开始到完成销售的过程,但这两个术语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
销售管道是指潜在客户从一条新线索到成为新客户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一旦完成某个阶段,潜在客户就会被推进到下一个阶段。销售管道的组成可能因公司而异,常见的阶段包括合格性检查、会议、提案、成交等。
而销售漏斗关注的是潜在客户在通过销售管道各个阶段过程中的数量和转化率。它之所以被称为“漏斗”,是因为其形状:当潜在客户刚进入时,漏斗顶部宽,随着不合格的或决定不购买的客户离开,漏斗越来越窄。
销售管道报告展示的是当前交易的价值和数量,而销售漏斗报告则基于同期用户组,可以告诉你例如上个季度收到的线索中,有多少百分比的线索通过了销售管道的每个阶段。销售漏斗报告对销售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根据当前的线索数量预测销售,并帮助识别哪些交易陷入了僵局。销售管道反映了销售人员所做的事情,而销售漏斗则是度量销售过程中的转化率。
三、什么是销售漏斗?
销售漏斗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一种直观的销售机会状态统计工具。它将与企业有关的商机分成不同的阶段,如定位目标客户群、发掘客户潜在商机等。在每个阶段赋予相应的成功概率,并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销售方法促成合同的生成和交易的完成。
销售漏斗的工作原理有点像漏斗:处于最上方的潜在客户越多,最终完成购买的客户就可能越多。销售漏斗(也叫销售管线)是科学反映机会状态以及销售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销售管理模型。通过对销售管线要素的定义(如阶段划分、阶段升迁率等),形成销售管线管理模型;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可以动态反映销售机会的升迁状态并预测销售结果;同时评估销售人员和销售团队的销售能力,发现销售过程的障碍和瓶颈。销售漏斗是企业销售进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起始于接收到意向信息,根据各阶段的销售机会不同进行划分。销售漏斗的形态完美表现为“宽广且流通”,意味着顶层客户众多,漏斗内部客户分布均匀,客户流动持续且循环。若漏斗出现堵塞等问题,需深入分析各层级数字,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销售漏斗的概念源于国外,被许多企业在选择CRM软件时视为重要考量因素。销售漏斗真正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各阶段输入的机会符合一定条件,否则无法指导销售进程。
销售漏斗能够反映市场部工作的效果。如果市场开发活动成功,激发市场需求,那么漏斗中将充满潜在客户。反之,如果市场部工作不到位,则漏斗为空。
销售人员可根据漏斗中客户的位置进行加权分析,预测未来销售情况。
第三,销售经理可定期查看每个销售人员的工作进展,包括与客户沟通的情况、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此了解每位销售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客户情况。
第四,销售漏斗也是销售人员交接班的依据。在销售人员离职时,必须将销售漏斗与接班人逐一交接,确保客户关系的顺利过渡。
在销售过程中,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重要。对于大额产品的项目性销售,就像爬楼梯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完成。现代营销观念认为,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典型的“结果导向”营销管理已经失去市场,因为结果具有滞后性,无法根据最新信息进行决策。
海尔集团对营销人员的“三E管理”(管理到每个营销人员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是最典型的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通过打电话、汇报工作、记录日清单等方式,对营销人员的全部营销过程进行控制,起到了使营销人员工作处于受控状态、提高销售业绩、提高工作能力、提供及时销售支持以及调整营销政策和思路等作用。
在项目性销售中,遵循“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的原则十分重要。营销管理制度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营销管理的对象、内容、程序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规范,避免随意性。营销管理需贯彻法治而非人治。已经发生的营销行为必须留下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这一原则在执行中难度很大,但可以有效提高营销管理的效率。“记录即发生,无记录则无痕”是营销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理念,它对于营销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理念建立了责任追踪制度,确保每件事都有迹可循,从而轻松追诉事件责任。它使营销过程更加透明,有效避免“黑箱操作”和不负责任的工作现象,让营销人员能够通过记录总结提高。
在营销管理中,预防性事前管理重于问题性事后管理。项目性销售要求销售人员具备顾问思维,永远比客户提前预见结果并拥抱。管理者应区分问题管理和预防管理。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者往往忙于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优秀的营销管理者则擅长预防性管理,在问题发生前预见并采取措施。未做好预防性管理会导致问题堆积,陷入恶性循环。
优秀的营销管理强调预防性工作,需加强调研以发现问题的苗头和规律。管理者必须深入一线,走动管理,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管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需思考问题的性质,建立规则和政策以应对重复出现的问题。
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长期以来,营销被视为艺术而非科学。管理需要科学,科学的管理需要可模仿、可复制的原则,即标准化。许多企业依赖“精英销售”,但代价和风险极高。标准化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重视整体营销能力而非个人推销能力。通过标准化营销程序和营销管理,可以避免营销人员反复“交学费”,确保每个经销商都能规范运作。优秀企业靠科学、标准化的营销建立强大能力,而非依赖个别能干的营销人员。标准化管理下,营销人员离职率较低,离职后对企业损失也较小。
关于销售漏斗的管理工作,刘海杰在《如何做好销售漏斗管理工作》一文中有深入的探讨。高建华在“把客户装进销售漏斗”一文及孔延霄的“延展型销售漏斗管理”等文献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