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管理这个核心。企业需要将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从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管理,细化每一项费用到单位产品成本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
在供应管理方面,企业要制定采购原材料控制价格目录,实行比价采购,控制材料成本。在物资管理方面,要加强物资管理以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对物资储量和消耗量进行严格把控,以影响产品成本的升降。
强化营销管理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在销售过程中,要增强销售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销售管理,对客户的营运状况和承付能力认真调查核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业务人员的费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考核与奖惩。
企业还需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财务监督体系,避免资金无计划、开支无标准的状况,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
除了以上管理方面的措施,技术改造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树立技术改造观念,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根本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深化企业改革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通过改革人事制度、优化劳动组织、改革内部分配制度等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发动全体干部职工投入到降本增效的工作中去。
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赢得更多用户,直接增加销售量,降低销售成本。企业要十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强化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提高产品质量。
优化产品结构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对主导产品要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中的固定费用。扩大市场份额,追踪世界发展潮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
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以及发展问题深度解析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持续发展对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抵御风险至关重要。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些投入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各企业正在通过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大资产流动和重组,努力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扩张,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
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管理策略,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以恩施机场为例,其扩建问题涉及到如何管理企业的问题。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主导型东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外学者重新关注的作用。十年前,世界银行提出有效性问题,强调改革应使行动与其能力相适应,并通过重振公共机构活力来提高能力。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需要关注制定规则的方式及其通过这些规则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关于应如何管理企业,尚有许多问题待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机场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管理机场,机场发展和管理依赖。这一传统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基本未被触动。一直以来,恩施航空站的领导人由任命,机场内部长期依赖,形成了独特的运营机制。沉重的人员包袱使得机场有了扩建的内在需求。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如何管理企业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在市场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并就此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的角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所有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后者仅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从历史回顾来看,对于的作用存在两种倾向:“无用论”和“万能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些学者强调自由竞争可以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行,而国家干预往往会妨碍经济生活。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若再扮演救世主角色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应认清其能力的局限,做好其应做的事情。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作为买卖双方自由交易的场合的总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市场经济系统则包括在市场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制度和各种经济活动。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需要一种理论来联系企业活动与宏观经济的运行。系统科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自组织理论。企业在市场中通过自组织作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没有自由企业制度就没有市场经济。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因为企业的决策会受其他企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1984年,在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安德森、阿诺等人的引领下,众多物理、经济、理论生物及计算机学科的精英汇聚一堂,创立了桑塔费研究所,致力于复杂科学的研究,以寻找跨学科融合解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的途径。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已取得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成果,如经济学中的正反馈现象、混沌现象及竞争规律等。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干预不可或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要求企业以经济合理的方式生产市场需求的商品。为了应对市场失灵、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求、防止社会公益受损以及缓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需在宏观层面对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将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纳为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三项职能,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失灵”,即的干预可能降低效率,使问题恶化。从系统工程的视角看,的作用可视为对市场系统的他组织,即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影响市场系统的发展。
关于市场与的平衡力量,我们应当承认市场的引导作用在引导企业经营、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承认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在于恰当地平衡这两方面的力量。的宏观调控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前提:
承认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平衡及竞争发展。宏观调控必须以这些规律为前提,尊重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避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主观干预经济发展。
尊重企业在微观层次上的经营决策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竞争求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调控不应侵犯企业的微观决策权,而是可以通过制约权来影响企业决策,但不代替其决策。
的宏观调控应有助于市场经济的体系建设。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措施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关于管理企业的职能与手段,管理可以理解为在多变的环境下运用资源达成目标的全部过程。据此,对企业的管理就是运用各种资源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实现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企业管理没有统一模式,但存在一定规律。应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因国而异,但如何管则有很大的空间。
对企业的管理可分为间接管理与直接管理两种类型。间接管理指通过管理市场来影响企业,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而直接管理则指按法律或契约直接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还可通过非官方组织进行管理,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些经济学家对的管制措施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传统的管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效率。例如,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这位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先驱,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一直对宣称的管制效果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管制往往伴随着高成本,并且常常抑制竞争。为此,美国近年来对管制措施进行了多次改革,努力引入激励机制,将命令型的管制转变为更加灵活的智能型管制。据报道,仅仅在航空、铁路、汽车运输、电信和有线电视等五个行业放松管制后,美国就在1990年产生了高达40亿美元的收益。
宏观引导是运用政策、计划、税收和信息等宏观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决策过程。其中产业政策是引导企业将资源分配给高效率或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以日本为例,“二战”后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重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最终提出了《八十年代的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报告,引导企业走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也有人警告说如果产业政策运用不当,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经济计划虽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需要制定国家经济计划存在争议,但仍有很多国家采用这一手段。这些国家的计划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计划具有指导性而非指令性,侧重于宏观发展目标而非具体的微观项目。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经议会审查批准。
利用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企业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例如,法国对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或企业给予补助或免税等支持;美国通过研发费用减税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日本则运用信贷政策来鼓励产业结构调整等。
信息引导也是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做决策时需要大量的外部信息,可以通过发布信息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例如,美国通过大量的出版物向公众提供信息,法国还建立了法国外贸中心向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还通过对国家有投资或与有合同关系的企业进行直接管理,以保障国家的所有者权益。这种管理包括组织控制、财务监督、经营指导等方面。例如,设置董事会、任命总经理、对预算、投资、价格、工资等方面的严格监督等。
除了直接管理,还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些手段包括计划合同、采购合同、承包合同和行政指导等。例如,法国通过与企业签订计划合同来协调企业的盈利目标与国家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美国作为最大的买家通过采购合同影响企业的行为;对于一些服务性行业,可以通过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将服务项目承包给有关企业等。这些手段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一些国家的通过非官方中间组织来调控和管理企业活动。例如在日本,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团体,如日本钢铁联盟等。这些团体具有阶层性结构,大的组织中还有许多小的组织。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协调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并代表企业与专业局进行沟通。这些行业团体可以说是日本调控各行业乃至企业活动的有效工具,也是与企业的基本联系渠道。通过它们,日本得以减少直接管理企业的数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战略性指导。这些行业团体也使企业更有力量与进行谈判,确保实施的方案是双方协商的结果。
也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主要提供不适合由私人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机场、教育等。在德国,为员工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提供了卓越的服务。
关于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这是权变型的,取决于执政者的价值观和对形势的判断。笔者认为这更取决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等因素。尽管各国的管理手段和机构有所不同,并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但其中仍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研究管理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管理企业的实际经验,而非仅仅关注表面或形式上的做法。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认为企业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而韩国学者李哲松则持相反观点。在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曼看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利用资源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还有人认为企业应该向靠拢,遵循社会的目标价值做出决策。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其内涵,经济学家魏思杰认为包括提供税收、就业、产品和服务等法律责任。张惠和黄群慧将其划分为法规层、利益层和道义层。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需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负责,包括遵守商业道德、支持慈善事业等。
对于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定义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而关于如何通过非官方中间组织来管理企业等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