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身作则,稳定军心
郎平在比赛中的表现堪称以身作则的典范。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教练风格的鲜明对比,暴跳如雷的卡尔波利输给了面带微笑的陈忠和。而郎平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同样展现出了这种沉稳。在世界杯比赛中,面对俄罗斯队,第一局从领先对手9分到被追成22平,如此大的比分波动下,郎平没有丝毫慌张,仅仅用一个“三点换两人”的策略就解决了战斗。在与日本队的比赛中,第一局相对轻松获胜后,后三局的比赛令人窒息,日本队的韧性和主场特殊的氛围将比赛推向了白热化,但郎平依然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我为主”的理念,鼓励队员专注于打好每一个球。当主裁判判罚连续而队员有异议时,郎平示意队员不要介意,迅速回归比赛状态。国际排联官方摄影师、意大利人毛罗评价说“如果教练平静,队员也会平静,这样的队伍很可怕”。郎平的平静就像一种无声的力量,既给了队员动力,又给了对手压力。相比之下,俄罗斯主教练马里切和日本主教练真锅政义略显急躁,频繁挑战鹰眼却大多以失败告终。郎平的这种沉稳,让队员们看到在压力面前应有的态度,从而在队员心中树立起了一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队员们在赛场上保持冷静,不被外界干扰。
二、共启愿景,激发斗志
愿景是一个团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源泉。郎平在执教过程中非常善于共启愿景,以终为始。在中国女排里约奥运比赛中,郎平的几次关键场次中的暂停换人策略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与荷兰队决赛的第三局比赛中,团队一度以大比分2:8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郎平做出了换上小将龚翔宇的重要决定。在之前的比赛中,龚翔宇并没有打出水平,在四分之一决赛面对巴西时她更是全场坐冷板凳。但郎平在这次关键时候选择相信她。这次换人彻底扭转了局势,中国队慢慢将比分扳平并最终拿下第三局。反败为胜极大地激发了中国队的斗志,最终在第四局顶住了荷兰队的反扑,一举获胜。郎平透露这次换人是无奈之举,是破釜沉舟的尝试。比赛结束后龚翔宇表示很害怕,而郎平告诉她打得非常好,要记住今天的心情,这对今后的成长是非常宝贵的。郎平这种对年轻队员的信任,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看到队员潜力并给予机会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向队员们传递一种愿景,那就是每个队员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就能够为团队的胜利做出贡献。这种愿景激励着队员们不断努力,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奋斗。
三、打破常规,创新管理
郎平在管理理念上有着打破常规的一面。从她自身的职业选择就可见一斑。当年女排五连冠后,很多队员都进入体育系统成为官员,如孙晋芳、张蓉芳都成为局级干部,处级干部也有很多,但郎平不与世界妥协。1985年郎平退役时,推谢了北京体委副主任的职位,选择出走美国做穷学生,这种眼光和选择令人称奇。在执教中国女排时,她也带来了创新的管理方式。在她2013年年初二度挂帅时,中国女排还处于低谷,虽然中国球员训练刻苦,经常采用“魔鬼训练”,但成绩依然不理想。郎平回归后,短短两年半时间,中国女排便重振旗鼓。她摒弃了一些传统的、可能不适合当时队员的训练和管理方式,采用了新的理念。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给队员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队员们看到教练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的道路,也会更加积极地去适应新的训练和比赛模式,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四、重视个体,全面提升
郎平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她重视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而不是只看重超级巨星。在比赛中的换人策略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多场关键比赛中,她会根据不同队员的状态、特点进行换人调整。就像在与巴西队比赛时换上刘晓彤,在决赛时授意张常宁把球放好等。她深知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指导,让每个队员都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这种对个体的重视,让队员们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队员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每个队员都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表现会被教练看到,并且有机会在赛场上为团队做出贡献,这就促使队员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