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主要的表现为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长期自卑不但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也会导致生理上出现亚健康状态,会使人心理上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到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等。而在生理上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上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1.案例分析
小沈,男,21岁,公司新员工,农村孩子,性格内向,从小到大一直被父母和老师评价“脑瓜不开窍”、“没啥出息”。他很重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但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完全按照部门主管的要求做事,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刚开始同事们还招呼他一起吃饭聊天,后来不喜欢他总是闷声不响,凡事没主见,渐渐不太搭理他了。在公司,他似乎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单选:小沈的心理状态主要是( )
(A)自卑 (B)压抑
(C)消沉 (D)孤僻
正确答案:
(A)自卑心理。在上述案例中小沈的自卑具体表现就是凡事没主见,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自卑和孤独就像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孤独是因为对周围环境和人缺乏了解和情感思想的交流。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卑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消极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导致自己的生活幸福感下降,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等。综上所述:通过积极思维、心理减压、环境影响、正确认识、鼓励自己和目标激励等方法完全可以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生命的意义就是“超越自卑,追求卓越。”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最重要的是他们善于运用自我激励,增强自我认同,建立自我效能感。
2.阿德勒从自卑到成功的故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 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富犹太商人。不过,在阿德勒的记忆中,家境的富裕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的感觉。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的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应该说,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某些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曾任精神分析小组的主席。后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
1912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称为“个体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勒作为医生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务,以后他在维也纳成立儿童指导诊疗所。1926年到美国,受到热烈的欢迎。
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
1934年定居美国,并成为长岛医学院的医学心理学教授。
1937年赴阿伯丁作演讲旅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张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叫作“追求优越”,意思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存在身心的缺陷,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欲求,而且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抵偿了缺陷,还发展为优点。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或称“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这个概念对当代主张心理学采用特殊规律研究法的心理学家有影响。阿德勒晚期还提出所谓“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主张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运的过程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等。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优秀者。自卑并不可怕,只要学会自我肯定,正向激励,悦纳自己,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多赞美夸奖自己做的好的地方,那么就可以慢慢克服自卑心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3.自卑心理的解决方法:
(1)认知法。
客观、全面、辩证的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不能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学会悦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受一个完整而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2)聚焦法。
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将焦点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同时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同时要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书法、绘画、写作、运动、收藏等,慢慢淡化内心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
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年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去“修复因童年的创伤事件造成的创伤情结”,经过心理分析使自卑症结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真的很差劲,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导致的。
(4)循序渐进法。
制定目标计划,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给自己一个欣赏和鼓励,在纸上列出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给自己表扬和鼓励,就会慢慢建立自信,然后再制定另一个目标去努力完成并奖励自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每次的成功中感受欣赏自己的喜悦和开心,随着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你也就离自卑越来越远。通过这种“小步子”接近的策略,可以增加自己做事情的信心和面对挫折想方设法达成目标的意志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建立发自内在的自信心。
(5)补偿法。
自己勤奋努力通过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积极地思维:有自卑感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弱点,想尽一切办法去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也就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从而成就事业。
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宫刑发愤而著《史记》流芳百世;曹雪芹因为贫困潦倒而谱写《红柳梦》;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了划时代的“乐圣”;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特凭借坚毅的信念,顽强,乐观,不向命运屈服,也永不放弃成为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优秀的各领域专家的。
自卑就如泥潭,倘若深陷其中,就很难自拔。其实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您的企业遇到以下问题了吗?
1、销售人员流失,销售业绩不高怎么办?
2、员工职业倦怠,执行力低下怎么办?
3、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怎么办?
4、HR管理者怎样才能选对人做对事?
5、员工消极,如何提高工作积极性?...
应对策略:通过EAP心理健康普及讲座及各种主题关爱月活动,如压力情绪管理、9500后新生代员工管理、职业EQ与团队建设、高效沟通艺术、催眠式销售秘笈、团队凝聚力提升、管理者心灵教练、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生活平衡、亲子婚恋讲座等心理学课程和户外拓展活动可以提高情绪生产力,提升心理资本,提高管理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