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中层的角色定位与传统领导力
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是联系多方的重要桥梁。在传统的领导力概念中,领导常被认为是居于某种职位或拥有某种权力的人。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观念逐渐转变。中层干部在学校中承担战术性领导角色,与战略性领导有所不同。战略性领导更着眼于长远未来,而战术性领导的核心任务在于执行,更关注当下。
中层干部作为战术性领导,他们的领导力发挥与校长等战略性领导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发挥领导力的因素或渠道不同。由于角色和任务的差异,其领导力的形成和作用发挥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例如,中层干部就像在前线指挥打仗的人,他们需要直接应对各种具体事务,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与后方设计进军路线的战略性领导者不同的素质。
二、学校中层领导力的基本要素
(一)高度忠诚的品格
中层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政策的主要践行者,忠诚是首要素质。这一品质在管理学中被称为“组织忠诚度”。中层干部承载着落实各项任务的重要职责,对组织的认同与忠诚极其关键。若缺乏对组织的认可,他们的行为可能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忠诚不仅是对组织政策的认同与执行,更体现在对组织理念与办学宗旨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上。中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决策有效落实,避免执行偏差。他们的服从品格不仅是对上级决策的贯彻执行,更体现在对整个组织体系的忠诚与维护。
(二)过硬的专业本领
中层干部主要职责为执行,虽然需要具备领导力,但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仍是首要任务。所以,专业本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层干部领导力的核心素质,即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体现在对工作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上。以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为例,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德育工作的意义、价值以及规律,其专业素养应远超其他人员。
(三)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
在学校组织中,中层干部处于行政网络执行系统的核心位置。他们不仅要“上传下达”,还需在不同处室间左右联通,有时还要应付各类临时任务。这就要求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
学校中层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长而言,这种领导力表现为执行力;对教师而言,则表现为领导力。中层领导力主要体现为对教育理想的信念追求、在专业领域的不懈钻研、对团队力量的组织与凝聚、对教师及其团队的持续引领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反思提升。
三、发展自觉与领导力提升的关系
发展自觉是人对自己发展方向与目标、发展路径与方式、发展优势与困境、发展的强项与短板等的一种自我觉知。在学校组织中,校长、教师和中层干部的发展自觉性越强,发展态势就越好。发展自觉与领导力提升是一种互生共长的关系。领导力提升过程是不断探索尝试、反思得失、发现自身问题并适时改进的过程。
四、学校中层干部提升领导力的思维策略
中层干部是事务型强于研究型的角色,在繁杂事务中要凸显自身价值,离不开领导力的提升与发挥。提升领导力的途径和方式众多,但根本要从思维入手,建立正确的“领导思维”。
谈“领导力”时,常与“管理”相比较。中层干部在其负责的领域里是关键的“一个人”,面对“一群人”,干部领导力问题实质就是如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中层干部要努力修炼“三力”,做有思想引领力、战略行动力、组织治理力的人。
五、新领导力的内涵与学校中层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领导力出现新趋势,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领导力,而是硬权利与软权利的结合。新领导力下,在领导者确定道路、方针的前提下,团队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时,大家能畅所欲言提出建议,领导者组织沟通、协调,汇总建议后讨论、梳理并做出最优化决策。
学校中层干部在这样的趋势下,也需要适应新领导力的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中层干部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事务,推动学校的发展。例如,在与教师团队合作时,中层干部不能仅仅依靠职位权力去指挥,更要运用软权力,如自身的人格魅力、专业能力等去影响和激励教师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同时,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要学会运用新领导力的方式,组织大家沟通协调,做出更符合学校整体利益的决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层干部自身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也能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