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概念的起源与早期认知
领导力(Leadership)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有学者认为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在古埃及,社会结构复杂且等级制度明确,当时人们把领导力看作是获得和占有权力位置的行为。法老作为统治阶层顶端的人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领导国家的政治、宗教等事务,被视为具有领导力的典型代表。这种早期的领导力观念与权力的获取和掌控紧密相连,在资源匮乏、社会秩序需强力维护的情况下,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被认为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员,他们通过权力指挥和控制群体活动,如组织农业生产、军事防御或建设公共工程等。
早期领导首先指领导者(leadership,leader),即处于领导岗位的人,他们被认为具有领导力。在古代社会,领导者的产生往往与家族、血统或者武力等因素相关。在之后数世纪中,人们仍将领导力看作是少数人与生俱来的禀赋,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
二、领导力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领导力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领导力不再被单纯认为是少数领导者的禀赋,而是被定义为居于领导位置的个人通过“控制”和“管理”为下属指明方向,并引领他们完成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学者对领导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的理论。从威廉·亨利提出领导者特质论开始,相继有领导行为方式论、领导方格图、权变理论等。例如,1951年伊利诺伊大学的费德勒(F.E.Fiedler)提出了领导力权变理论,他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欲完成高度的工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这一理论强调领导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领导方式,而不是遵循固定模式。
当代也有许多学者对领导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哈罗得·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即是一种影响过程,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者过程。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认为“领导力,是动员别人想要为共享的理想而奋斗的艺术”;基辛格在《领导力:向世界级政治家学战略》一书中,通过对二战后六位世界级政治领导人的研究,总结出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本尼斯则比较智慧地表示“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
三、领导力辩论的可能提出者及相关分析
然而,关于领导力辩论的提出者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在领导力概念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必然会引发辩论。从早期对领导力概念的不同理解,到不同理论的相继提出,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存在着辩论。
例如,在权变理论提出时,可能就与之前的一些理论产生过辩论。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强调情境因素对领导方式的影响,这与之前一些单纯从领导者特质或者行为方式来定义领导力的理论有所不同。那些坚持领导者特质论的学者可能会对权变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才是决定领导力的关键因素,而不应该过分强调情境。而权变理论的支持者则会反驳,认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职位权力等情境下,领导者必须调整领导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再如,对于领导力到底是一种特殊角色还是一个共同的影响流程,不同的学者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可能是领导力辩论的一个方面。那些认为领导力是特殊角色的学者,可能会强调领导者的独特地位和权力赋予他们的特殊影响力。而认为领导力是共同影响流程的学者,则会关注在组织或者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共同作用下的领导效果。
总之,由于领导力概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很可能产生了领导力辩论,但难以确切指出是由谁首先提出了这种辩论。这也反映出领导力这一概念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争议和讨论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