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可复制的理念基础
在传统观念里,领导力被视为一种天生的能力,它是人格魅力、专业技能、人际背景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这种观念让很多普通大众对领导力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有背景、不够自信等因素限制了自己成为领导者。然而,《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提出领导力是可以学习并且能够复制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更多人提供了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也为企业培养领导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实际的商业环境来看,西方的一些大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等已经走在前面。他们讲究工具化,把工作拆分成可以完成并检验的步骤,员工接受训练后按照步骤行事。这种方式下,员工效率提高,领导的领导效果也显著提升。而且这种“工具”可复制,即使有员工流失,新员工也能及时补上,保证领导力环节不断不乱。这充分证明了可复制的领导力在企业运营中的积极意义。
二、明确的目标设定规则
- 团队愿景的构建
-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梳理发展愿景的最佳方式是全员参与。当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愿景的构建中时,他们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感。例如,一家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讨论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大家从不同的岗位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这样形成的愿景不仅涵盖了市场拓展、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让每一位员工都感觉自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 目标的明确性与一致性
- 领导者要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团队的目标。这就如同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都要明确球队的目标是赢得比赛,并且知道自己在比赛中的角色和任务。在企业中,领导者要将企业的宏观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使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与企业整体目标之间的联系。比如一家制造企业,其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那么生产部门的目标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销售部门的目标就是拓展市场、提高销售额等。
三、清晰的规则制定规则
- 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优化
- 企业需要制定包括团队激励机制、财务结算方式和授权方式等在内的规则。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不能仅仅以业绩为唯一标准,还可以考虑员工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一个设计公司,除了根据设计师完成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奖励外,还会对那些提出创新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团队协作解决难题的设计师给予额外的奖励。在财务结算方式上,要明确成本核算、利润分配等规则。授权方式也很重要,领导者要明确哪些权力可以下放给员工,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决策的权力。
- 杜绝“办公室生存技能”式管理
- 员工只需要对游戏规则负责,而不用刻意讨好上级。在很多企业中,存在员工花费大量精力在“办公室政治”上的现象,比如刻意迎合领导喜好、拉帮结派等。可复制的领导力要求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员工的晋升、奖励等都依据明确的规则,而不是靠关系或者讨好上级。这样可以让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本身,提高工作效率。
四、及时的反馈规则
- 满足员工的认可需求
- 管理者要明白,每个人内心都需要来自群体的认可,这是基本人性。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的及时反馈,既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员工本身的肯定,同时也为员工接下来的工作指明方向。例如,一个员工完成了一个项目的策划方案,管理者及时给予反馈,指出方案中的优点,如创意独特、市场分析准确等,同时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如预算分配可以更合理等。这种反馈会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并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 借鉴日本企业的沟通方式
- 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做法。领导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时,一般需要交代五遍。第1遍,交代清楚事项;第2遍,要求员工复述;第3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第4遍,做应急预案;第5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做事的目的和方法,减少后续失误的可能。这也是一种及时反馈的体现,在任务布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反馈,让员工对任务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自愿参与的规则
- 认清员工类型
- 企业中存在三种员工类型:自燃型、点燃型和阻燃型。自燃型员工什么事情都很有干劲,他们积极主动,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点燃型员工需要别人点拨才能激发内在能量,领导者需要关注这类员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让他们发挥出潜力。阻燃型员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对于这类员工,领导者要尝试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是工作不匹配还是其他原因,尽量将他们引导到积极工作的状态。
- 尊重员工意愿
- 要尊重员工的意愿,培养员工参与工作的自觉意识。例如,在项目分配时,可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而不是强制分配。这样员工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参与到工作中的。同时,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