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领导力的内涵
(一)教师领导力的定义
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对学校中的人和事施加影响的能力。从来源看,可分为权力性领导力和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源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身份所拥有的权力,像职位权(如部门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行政职位)以及参与权(如参与决策、教研、评估的权力等);非权力性领导力则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品格等,人格权就是其综合性影响力的体现。
(二)教师领导力的不同观点
1.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师领导力的认知存在差异,大致有三种观点。能力说认为教师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领导力。国内陈明、董继承等学者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界定。
2. 行为说在国外较为常见,像哈里斯认为,无论教师是否占据领导职位,教师领导力在本质上是指教师实践的以授权和代理的形式在分布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领导行为。还有兰姆博特、斯皮兰等学者也从行为角度进行了定义。
3. 过程说将教师领导力当成一个过程来看待。
二、教师领导力的来源
(一)特定的职业要求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占据根本性的重要地位,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正如李开复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和成就大小取决于影响力。教师这个职业,只要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走近学生,就会释放影响力。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但却起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习、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二)精深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基本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关注前沿成果,在广阔的时空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下开展教学,才能站在更高的立足点引导学生,这体现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三、教师领导力的特点
(一)非行政性
教师领导力不是只有处于行政领导地位的教师才具备的影响力,而是由教师专业本身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学校活动中的影响力。例如,一位普通教师凭借自身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样能在学生和同事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综合性
1.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由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共同构成的综合影响力。比如一位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且富有爱心的教师,其领导力就很强。
2. 从外部看,是教师在课堂内和课堂外面对不同群体时所具有的领导力的综合。教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课外能与家长、同事有效沟通合作等。
(三)动态性
教师领导力通过教师在不同群体活动中彰显不同影响力来实现。不同活动群体的选择力、接受力以及反作用力不同,使得教师领导力呈现动态样态。例如,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中,教师的影响力会因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有所不同。
(四)可塑性
教师领导力是在教师拥有专业发展权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自身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形成的。这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来增强自己的领导力。
四、教师领导力的主要内容
(一)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自我评估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有效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二)目标设定和规划能力
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划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教师要能将宏观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而且要灵活应对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以适应不同教育环境和需求。
(三)沟通和协调能力
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和上级有效沟通,倾听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及时处理冲突和矛盾,保障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四)团队建设和激励能力
教师要能够组建和领导高效的教育团队。明确团队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分配资源和责任,激励团队成员发挥能力和创造力,还要提供培训和支持,助力成员成长进步。
(五)教学和评估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领导力的核心。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且及时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
五、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优秀的教师领导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教育教学的推动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领导力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通过有效的领导能够协调各方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塑造
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导力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的教师领导力能够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合作、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