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表现
(一)认识层面的欠缺
在教育管理场景中,许多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他们往往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提升自身办公效率、管理水平以及在教学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一些学校校长仅仅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或进行简单的成绩管理,却忽视了学校信息化发展更宏观、长远的规划,像信息化资源的分配、构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信息化教育体系等深层次问题,未被纳入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知范畴。这使得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明确方向,难以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研究表明这一比例达到了一定数量,反映出在教育管理领域,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正确认知尚未广泛普及。
(二)校长团队领导力作用受限
在学校管理体系里,“校长团队”包括校长与其他副职领导及中层之间的关系。然而,部分校长仍沿用传统思维模式,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首先,校长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等原因,对信息技术引发的学校管理多维性变革缺乏主动敏锐的洞悉力,甚至漠不关心。有些校长缺乏果断力,遇到变革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还有些校长凭借个人“热情”与“经验”,不能使学校建立起大家认可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导致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许多计划难以真正实施,无法引领学校向规划方向前进。并且,校长与其他领导、教师之间多为“命令 - 执行”关系,不重视发挥团队影响力和执行力,常出现副手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做决定,将领导工作全推给校长一人的情况。
(三)教师领导力面临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抗压和适应能力。教师领导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学校环境方面,学校领导者、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资源投入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质和领导力发展。个体因素上,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尤其是对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因素,包括技术种类、质量、应用程度以及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等也影响着教师领导力。
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影响
(一)对学校整体发展的阻碍
由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足,学校难以制定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化资源分配上缺乏合理性。这会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中,由于教学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教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系统深入探索研究不足,影响了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进而影响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宏观与微观对接的断层
在教育领域,尽管国家在宏观上认同信息化作用,教师在微观教学上积极尝试信息化行为,但因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缺乏,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对接。这就像出现了“技术效用的不应期”,即使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达到倡导者和领导者预想的效果。如果缺乏宏观系统的领导和规划,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的行动将难以成功,教育信息化实践也难以深入。
三、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途径
(一)加强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认知培训
针对校长等管理者对信息化领导力认识不足的问题,应开展专门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还要涉及如何从宏观角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发展,如何合理分配信息化资源等。通过培训,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其片面的认知观念。
(二)构建校长团队协作机制
改变校长团队中“命令 - 执行”的单一关系模式,建立起校长与副职领导、中层之间的协作机制。校长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过程,共同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和规划。同时,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提高团队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
(三)全方位提升教师领导力
为提升教师领导力,学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学校领导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援和培训,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培训等。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信息技能,掌握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此外,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也很关键,通过研究和改革教学课程内容,使其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促进教学技术与内容信息的有效融合,从而加强教师的创造力和领导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领导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