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本质:行动导向的多元能力
领导力是一种复杂而多元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能够引导、激励和影响他人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能力。这并非仅仅是下达命令,更关键的是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自愿追随领导者的方向。例如,在一个项目中,领导者需要将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资源,推动整个团队朝着目标前进。这其中就涉及到规划出实现目标的路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
多年的学术研究对领导力有不下850种定义,有人认为是能力,有人认为是行为,有人认为是过程。但无论哪种定义,都不能忽视领导力的行动本质。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实际的引导、激励等行动之中。比如,赫塞博士提出“执行力”问题就是“领导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领导力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即领导者需要具备推动决策执行的能力。
二、领导力在行动中的具体表现:“我来”精神
“我来”是领导力的重要表现。卓有成效的领导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会说“我来”,这对应的是“领导力十律”的第一律——承担责任。以前对领导力的研究重点在领导者的品质上,如是否性格外向、智商很高等,但研究结果并未发现普遍成立的共同点。现在普遍认为,应从动词上去找领导者的共同点,那就是主动承担责任,说“我来解决问题”。
领导职位首先意味着责任,有领导职位要承担责任,没有领导职位但主动承担责任,也是在发挥领导力。例如,一家初创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遭遇严重技术难题,团队士气低落、进度停滞不前时,首席技术官(CTO)即使并非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但他站起来说“我来接手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攻克难关”,这就是“我来”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领导力在面临问题时的积极行动表现,它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团队情绪,激发团队成员的斗志。
三、领导力行动中的影响力体现
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或团队中对他人的影响力。这一影响力在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是直接的,如通过明确的指令和决策来引导团队的行动;也可以是间接的,像通过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成员。
影响力的类型涵盖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基于领导者的职位、权力等因素,比如一个部门经理可以凭借职位权力安排下属的工作任务。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更多地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等。例如,乔布斯凭借其个人魅力、创新思维等非权力性因素,在苹果公司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带领苹果推出一系列创新性和变革性的产品。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直接指挥上,更体现在他的理念对整个公司文化和产品方向的间接影响上。
四、领导力行动中的不同理论视角
从特质论的角度看,领导者被认为具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如自信、果断、智慧等,这些特质使得他们能够在团队中脱颖而出并发挥领导作用。例如,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复杂的商业决策时,凭借自信和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引领企业发展。
行为论侧重于领导者的行为风格,包括任务导向型和人员导向型等不同的行为模式。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者注重目标的达成,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任务的规划和执行上;人员导向型的领导者则更关注团队成员的感受和发展,通过关心成员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情境论强调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任务要求和人员构成下,需要不同的领导策略来实现有效的领导。比如在一个创新型项目中,可能需要更灵活、鼓励创新的领导方式;而在一个注重效率和纪律的项目中,可能需要更严谨、注重流程的领导方式。
五、领导力行动中的追随者因素
领导力与追随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力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领导力的大小,主要靠追随者的能力来体现,追随者越众,能力越大,领导力也越大。领导者要让追随者明白,他们不是在执行命令,而是为一个正确的理由而行动。
例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会向团队成员阐述项目的意义和价值,让成员们理解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实现一个更远大的目标。这样,团队成员会更积极主动地追随领导者,在行动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同时,领导者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如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以吸引更多的追随者,从而在行动中更好地发挥领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