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者即领导者的误解
在对领导力的理解中,很多人常常混淆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概念。管理者侧重于维持既定的系统和流程,他们能把握既定的前进方向,却较难改变这个方向。例如在企业中,管理者依据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监督和工作安排,确保日常运营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领导则是影响他人,让他人追随自己。像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艾科卡所说,管理者有时就像牵着大狗的小孩子,只能跟着大狗的意愿走,而领导者却能引导方向。要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能力而非仅仅是管理者,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能否营造一种积极的改变。如果一个人只能在现有框架内行事,那他更多是管理者角色,而不是领导者。
二、企业家即领导者的误解
人们往往认为企业家都是领导者,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企业家确实擅长发现和抓住机会,他们能洞察潜在需求并懂得盈利之道。比如一些科技创业企业家,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技术需求,从而创立企业。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善于与人打交道。许多企业家意识到自身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需要寻找精于人际关系的合作伙伴来弥补。因为如果他们不能影响别人,就无法领导别人。一个企业家可能在商业策略和机会把握上非常出色,但如果不能带领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缺乏对他人的影响力,就不能称之为领导者。
三、知识渊博者即领导者的误解
知识渊博并不等同于具有领导力。在名牌大学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考能力很强,但领导能力却可能很低。智商和受教育程度与领导力之间不能画等号。知识渊博的人可能在学术研究或者理论探讨方面表现卓越,但在领导一个团队、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方面却可能力不从心。例如,一位资深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是学术权威,但在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协调不同人员的工作和激励团队成员等领导方面的事务时,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
四、走在队伍前面即领导者的误解
仅仅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人不一定就是领导者。成为领导者,不仅要走在前面,还要有人愿意跟着他走,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并且愿意为实现他描绘的愿景而采取行动。比如在一场探险活动中,走在最前面探路的人可能只是探险技能比较好,但如果他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激励后面的队员,不能让队员们信任他的决策并跟随他的步伐,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做一个先行者和成为一名领导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五、职位高即领导者的误解
有关领导力最大的误解就是将领导力和职位划上等号。在中国这种误解尤甚,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领导”常被用来指“担任领导职位的人”。很多人认为领导力是有领导职位的人才需要的,只有担任领导职位才能发挥领导力,自己担任领导职位就是有领导力的证明,因为自己有领导职位所以别人就会服从自己的领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像领导力和爱情、领导职位和婚姻的关系一样,有婚姻不一定有爱情,担任领导职位的人不一定有领导力;有爱情不一定有婚姻,真正发挥领导力的人不一定是担任领导职位的那个人。而且领导职位有时甚至可能成为发挥领导力的障碍。真正的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是逐步累积赢得的,而不是由职位赋予的。头衔只能给人一点时间去增加或毁掉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领导力本身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