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理念
在曾国藩的领导力中,理念占据着核心地位。他的领导力并非以权谋为主,而是以清晰且坚定的理念为支撑。例如在湘军的打造过程中,他深知共同的信仰对于凝聚人心的重要性。当时太平军势头迅猛,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多是草根出身的士兵,可谓是乌合之众。但他借鉴太平军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将这些人熔炼成为一支有凝聚力的军队。
他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这种理念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湘军成员“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对于现代的领导者而言,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一个企业或者团队,如果没有共同的理念或者目标,成员们就如同散沙,各自为战。而当有了像曾国藩所倡导的这种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时,团队成员就能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之奋斗。
二、曾国藩领导力的外在表现——沉稳厚重(重)
沉稳、厚重是曾国藩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和内在素养,这集中体现了他的综合素质。在做任何事之前,他一定不会急躁,而是先沉稳地了解清楚情况,思考清楚前因后果,包括思考如何说话或者做出决策内容。一旦做出决策就不会轻易更改,因为他深知决策的力度等于信任的力度,而信任是领导力的前提。
他不会说话太多、太随意,但是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并且中肯且符合实际。这与那些经常信口开河的人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人往往依靠浮夸的表现刻意引起别人的关注来掩饰内在的不足,还经常讽刺攻击别人的缺点隐私。曾国藩在平时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但在关键时刻,却能体现出一言九鼎的说话分量。在现代社会,领导者也需要在张扬自我的个性和稳重历练的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在企业决策中,如果领导者过于浮躁,轻易做出决策又频繁更改,会让下属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曾国藩领导力的关键要素——明白(明)
“明”是曾国藩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即明白、清楚。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重点提到过这个字。曾国藩认为凡是想做大事的人,要靠着两个因素,一是要看得明白,二是要行得倔强。他说“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在实际事务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敏感的,甚至是犯忌的,但未必会有人明白地告诉你。尤其是在官场上,弄清楚一件事该不该自己做,这是第一位的。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漂亮,这是第二位的。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商场,都需要有这种“明”的能力。要能够看清局势,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并且应该做好的,哪些事情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四、曾国藩领导力的智慧——拙诚的领导哲学
曾国藩并非天赋奇才,左宗棠评他迂腐木讷,梁启超也认为他是晚清名臣中最愚钝的一个,他自己也自评秉质愚柔、生平短于才。但他提出了“拙诚”的领导哲学,即“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种“拙诚”在他的领导力中有着独特的体现。在湘军的治理上,他没有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打造军队的纪律、训练和凝聚力。他真诚地对待下属,用自己的理念去感染他们,而不是靠一些权谋手段去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也可以借鉴这种“拙诚”的哲学。以真诚对待员工,用脚踏实地的方式去经营企业,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者采用一些不诚实的手段去获取成功。
五、曾国藩领导力的综合素养——四大精髓
历经二十年晚清史、军事史和管理学的钻研,宫玉振老师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曾国藩的领导力综合素养。
比如“耐”体现了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耐心和毅力;“浑”可能表示他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事务时的一种包容和圆通;“辣”也许是指他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果断和坚决;“慎”反映出他对待事务的谨慎态度;“勤”显示他的勤奋努力;“实”表明他务实的作风;“暇”和“裕”可能体现他在忙碌事务中的一种从容心态;“恕”则是他对待他人的宽容和谅解;“强”表示他内心的坚强和不屈。这些素养综合起来,构成了曾国藩独特的中国式领导力。
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虽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曾国藩时期大不相同,但这些素养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时,领导者需要有耐心去解决困难,谨慎地做出决策,勤奋地工作,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业务,同时还要有宽容的胸怀对待员工等。
曾国藩的领导力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国式的领导艺术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从他的理念核心到外在表现,从关键要素到领导哲学,再到综合素养,都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