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面临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营管理的挑战。跨文化管理是一种包容的管理方法,旨在处理不同种族、文化类型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的文化差异。其目的在于设计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表现为:
1. 非线性性: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冲突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2. 间接性:文化冲突主要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变化需要较长时间。
3. 内在性:文化冲突通常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
4. 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寻求不同文化的共同点,以适应各种文化环境。
每种文化背后都有一组隐含的假设,这些假设对于生活于该文化下的人通常不会察觉。一旦这些信念受到挑战,便会感受到文化冲击。承认并理解文化差异,克服狭隘主义,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等的学习和了解是跨国经营的关键。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在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会遇到因语言、价值观、思维形式等因素产生的障碍和矛盾。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包括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以及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冲突。
看待文化差异应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可以产生竞争优势。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源泉。从文化差异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实行积极的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使总体作用结果优于各部分作用的简单相加。文化多样性可以提高公司对于地方市场上文化偏好的应变能力,提高从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中聘用员工的能力等。
6、运用第三方文化策略进行全球拓展。跨国企业在异国发展时,面临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显著不同使得企业难以迅速适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跨国企业选择借助一种相对中立的第三方文化来管理和控制其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这种策略有助于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直接冲突。例如,欧洲跨国企业在美洲设立子公司时,可能会选择在美国这个文化和思想较为国际化的地方设立海外总部,然后统一管理和协调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而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南美洲开展业务时,可能会选择在巴西这个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总部,然后以此为中心管理其他在南美的子公司。这种利用第三方文化的策略,能够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资金和时间的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业务迅速取得成果。
7、侵略式文化管理策略。这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全球发展企业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时,强行推广母公司的企业文化,甚至压制当地分公司的本土文化。这种策略通常适用于母公司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大且当地消费者完全接受母公司文化的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的应用非常有限。虽然它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文化的统一和效率的提高,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削弱企业在当地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种策略需谨慎使用。
全球发展企业在实施跨文化管理时,应充分了解自身文化和国外文化,选择合适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融合,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国际化不仅需要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更需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理念。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提升经济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首要任务。跨国商品交换是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企业应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技术贸易也是国际化的重要方面。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出口条件,而一些传统企业则需要引进关键技术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的高级形式,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合资和独资等方式进行国际化拓展。企业购并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和领域,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降低生产成本等。三、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之道的探索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与此全球化趋势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拓展海外市场的难得机遇。中国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中角逐,更应将视野投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海外经营的大环境与中国企业的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如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等。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像海尔、TCL这样的活力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此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1. 核心竞争力不足:当前,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竞争层次较低,主要集中于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在资本和技术创新竞争方面,中国企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2. 区域与行业选择集中: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上存在过度集中的问题。这导致企业对海外商机的捕获能力不高,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 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培养和引进通晓业务技能、外语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当前中国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不足。
三、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思考与策略
1.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竞争战略,分析资源、知识能力状况,选择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和区域选择:虽然理论可以指导产业和区域选择,但更重要的是以市场商机为导向。企业应具备捕捉海外商机的能力,这包括政治商机和市场商机。
3.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应重视国内海外经营人员的培养,同时利用新华商资源。新一代华商具有国际化的观念,熟悉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4. 政策支持不可或缺:的政策支持对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关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商务外交的加强、商务信息的传输与放大、国内与驻外使领馆的直接联系等。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明确竞争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和区域选择、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获得政策支持,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