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市场营销或产品经理的人都对消费者的认知感到头疼,中国消费者只买认知性商品并不是正确性商品,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就很容易误入这个”黑洞“,导致企业替他人缴了智商税。当然也有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利于认知上的误区做出了更符合消费者的商品,举三个案例:
1、 重还是轻?苏泊尔电饭煲
电饭煲是生活家电,很多家庭主妇购买电饭煲时主要看内胆是重不重,在他们认知中重的比轻的好,其实内胆最重要的是涂层技术,这样才能保障食物均匀受热,苏泊尔电饭煲事业部在发现这个事实后,就在内胆材质中加入更多的廉价材料,这样比同类的商品更重且成本更低,并教会导购员如何现场与某日本品牌进行竞品比较,突出产品的“核心优势”。
2、多还是少?360企业级路由器
360公司很多年前就研发出无需外置天线且信号更好的企业级路由器,以B端市场为核心,面向中小微企业网络主管,按常理来说这部人有网络常识,但通过调研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同普通消费者一样,认为一个路由器信号好不好与外置天线个数成正比,因此初期产品上市销量平平,360公司将迭代产品加上了没有意义的天线,经过几次产品升级最多加上了11支外置天线。
3、 家政服务还是家庭消费?
小棉袄家政公司发现,很多应聘者一看是家政公司就觉得是伺候人的行业,因此人力资源招聘很困难,后来企业巧妙地改为家庭消费产业,对应聘者更加有吸引力,同时将企业定位于更大的市场,对人才市场营销与资本市场营销就变得极具意义。
上述三家企业更取向于市场和消费者,普遍做法偏“左”,但有也部分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的外资企业,他们坚持客观的标准并承担了消费者教育成本,也能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成功,所以很难说那种方式是对的,但像小棉袄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考虑更多是生存观,所以他们更趋向于营销创新而不是产品教育,毕竟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产品教育的高额成本。
最后关于消费者认识性产品营销笔者总结出几点:
1、消费者认识性商品客观存在,在每个行业均有表现;
2、产品经理与市场营销人员可以选择造势而为或逆势而行,没有统一的答案;
3、小微企业借势或造势是营销,大企业做标准建立行业壁垒也是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