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实就是所有过去选择的总和,工作选A还是选B,老板要选老王还是老李。怎么抓住风口机遇,怎么挑选合适伴侣,所有这些事儿都归属于判断的范畴。这里面其实涉及了逻辑、概率、认知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角色质量,那你一定要看完,稍微有点长,但是一定会大幅提升你的思考、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能力。
咱们一步一步来。首先我想请各位思考一下,在做决策的时候是理由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明白,结果更重要。但事实上,当我们平时真的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理由优先。比如说因为同学或者同事让你受了委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你是不是想报复他?开车的时候你被别了一下,然后你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追上他,也要别他一下。想想这种类似的情况,就算我们真的有道理,但是我们真的应该去这么决定吗?是职业前途重要还是职场斗争,重要的是生命安全重要还是报复赌气重要呢?而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会不假思索的给自己的行为编一个理由来解释自己错误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其实就强化了之前理由支配决策的观点。比如现在特别火的一部离婚综艺,叫再见爱人。那里面有一个叫KK的老帖子,就说过这么一句让网友炸翻天的话。他当时在解释为什么他在家不做饭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表面上看是她(老婆)在照顾我,其实是我在努力的让她来照顾我,我不做饭,其实就是想让我的老婆觉得她被需要。你乍一听好像还确实有点歪理,但是抽丝剥茧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真实的内在理由可能是我懒得做饭,我不会做饭,我是大男子主义,我认为男人不应该进厨房等等。而节目里说的理由只是临时编出来的一个合理性借口,所以经常依靠理由来做决策,这件事儿是非常危险的。理由充足不等于决策。
那如何评判一个决策的好坏呢?不看理由,看疗效。一个好的决策就是成本小,收益大,它的性价比高。所以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我们在做决策之前必须要做的事儿就是量化结果,通过结果的价值来比较哪一个选择更好。比如说这一个小时我是工作还是收拾房间,工作一小时的收入是很容易算出来的。打扫房间的价值可以参考市面上家政阿姨的工资。这里面还有情绪成本,比如说干净的房子让自己高兴。比如说这个我算不出来,那这时候你可以反过来想,我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干一小时自己不高兴的工作的。200 500还是1000,这就算出来了。好,那我们知道了怎么通过量化结果来帮助你做决策之后,还要避免两个绝大多数人都会掉进的决策陷阱。一个是忘了考虑机会成本,第二个是多计算了沉默成本。咱们先说第一个忘了机会成本,很多人都会在这里栽跟头。假如我说的内容要收钱了,十块钱十分钟,不知道你会不会买。假如有人他真的买了,你看了十分钟,你的成本是多少?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十块钱,因为我交了十块钱,但其实这里你就忽略了机会成本。薛教授原来就说过,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今天你看我讲的内容,如果这十分钟你不看我,而是做其他事情的最大收益才是你此时真正的成本。比如说这十分钟你放弃了工作,而你的时薪是300块。而这十分钟你不能工作的机会成本就是50块,加上你之前花的十块钱,也就是你此时看我的内容的真实成本是60块,是不是很心疼。我有信心,你接着看,600块钱都能给你挣出来。学会计算机会成本的真正好处就是我们考虑问题会更全面、更准确。比如一个月之后,我把文章的价格从十块钱十分钟提到了20块钱十分钟,这时候估计就会骂声一片。说你是不是穷疯了,开始割韭菜了,一个月价格翻了百分之百。但是这时候如果你考虑机会成本,其实你的总成本只是从60变成了70,涨幅都不到17%。考虑到我一直这么兢兢业业的输出内容,17%还是可以接受的。算了,忍他一次吧。
说完了不计算机会成本,咱们再说第二个陷阱就叫多考虑了沉默成本。什么是沉默成本呢?说的就是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所产生的成本。比如说还是刚才那个例子,你花钱买了我的文章,结果没想到我讲的其实就是胡说八道,你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可是这小子他很鸡贼,他不退款。那这个时候你买文章的钱,你浪费了五分钟,就是你的沉默成本。我们绝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继续看。因为心想反正钱都已经花了,还是别浪费了。但是你是不是继续看我应该取决于你剩下的这五分钟会不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之前也提到过,“等公交心理”说的就是一个意思,你和你男朋友已经在一起七年了,慢慢的感觉到不太合适。可是又觉得如果现在分手,过去七年的时间岂不是白费了,这就是在纠结过去的沉默成本。这种思想就是错把沉默成本当成成本来做决策了。有句话说得好,既往不恋,纵情未来,其实说的就是对于已经不能改变的沉默成本,就不要再去考虑了。要面向未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儿。
我自己给自己做课代表总结一下,我都说了啥。首先在做决策的时候,结果永远都比理由重要,警惕不要被理由绑架。其次我们要量化结果,把结果换算成价值来决定我们哪一个选择更值。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机会成本,尽量忽略沉没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