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共分为七大类,总投资超过1.76亿元,包括长荆公园绿地景观、市自来水厂改造等重要工程已开工建设,盐化大道及短港引水等工程也已完工。全市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推动了富水河膏矿大桥、汉宜线大修等工程的竣工。我们还成功争取到上级专项补助资金3754万元,启动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10个,惠及1200户家庭。市卫生监督大楼及四里棚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也已交付使用或正在建设中。我们还全面启动了城中7个和长江埠5个老城区的改造项目。
市政公用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维护了340万平方米的道路和172千米的排水管道,并建成了大量绿化区。全年处理污水和垃圾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应的高水平,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有所提高。我们还投入了200万元用于南水北调应急工程的建设,以增强应城的供水方法和途径。
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安排了16个减排项目,成功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我们还加强了项目审批的监管,优化了发展环境,制止了多个上游的污染型项目。强化现场环境监察,检查企业与防治设施的次数均有所增加,执法立案也有所上升。我们还完成了全市的环境质量监测及多项监测服务。
科技项目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8项,为企业争取到科技创新创业无偿资金1830万元。我们还实现了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零”突破,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我们还申报了高新技术企业、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登记等项目。
义务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我们严格落实了“控辍保学”的各项措施,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到校率均有所提高。我们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并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还投入资金用于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村级学校改造项目,教师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文化体育事业也再上新台阶。我们加大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开工建设了一批文化项目,如矿山公园、文体公园等。我们还组织了各类文体活动,被命名为湖北省全民健身“篮球之乡”,并有多所学校被授予各类体育项目学校称号。我们还加强了文艺创作,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市场监管措施。
广播电影电视布局得到了优化,服务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应城新闻》等节目的采报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广播电视作品也获得了多个奖项。数字电视的受众数量不断增加,城乡用户达到10万户。乡镇广电中心的管理也变得规范有序,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了便利。
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我们新增了城镇就业人数,帮助了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等。我们还加强了民政福利保障工作,提高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基本解决了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2012年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均有所增长。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我们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我们还稳步推进了社保扩面工作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招聘活动大规模开展为各类求职者提供了众多岗位及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机会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结案率也达到了100%。
民政福利保障也在稳步提高中。我们提高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及五保老人供养补助标准并加强了医疗救助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同时我们还为退役士兵落实了安置政策并提高了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社会福利事业也在稳步发展销售福利的收入也在增加资助了更多的贫困大学新生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的合格率和登记完好率也达到了100%。社会福利中心工程等社会福利项目也已顺利竣工或正在实施中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数量有所增长计生率也有所提高年末户籍总人口也有所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162元,相较往年增长了2110元,涨幅达到11.7%;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有所增长,目前为12468元,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252元,增长率达到了11.2%。相较之下,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平均值为10833元,相比前一年净增了1310元,增长率高达13.8%;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658元,增加了696元,涨幅达到了14.0%。
应城市技工学校创立于1985年,历经数年发展,于1991年得到了湖北省劳动厅、省计委、省教委以及省财政厅的联合认证与批准,正式成立。该学校归属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副科级事业单位。学校位于市东大街40号,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这里硬件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它是该市唯一一所专注于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
学校提供了一系列专业课程,包括数控车工、模具钳工、普通钳工、计算机应用、电工、机电一体化以及农村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实习实训设施,如计算机操作中心、数控编程室、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等。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设立了化工和物理实验室,并拥有30000册的图书藏书,为学生的技能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团队的整体学历为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实践技能。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了20%,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为60%。学校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学。这为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应城技工学校成绩斐然。在2006年,学校荣获了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湖北省重点技工学校”和“技工教育质量管理规范学校”的称号。此后,学校还成为了应城市机关工委下属的应城市技工学校业余党校。在随后的几年里,学校连续获得了孝感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劳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日益丰富,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培训效果显著提升,其社会知名度也逐年提高,被广大社会各界誉为“企业蓝领精英的摇篮”。
应城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质量求信誉,以管理求发展”。这一宗旨是以“勤学、重技、文明、创新”的八字校训为指引,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学校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发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文体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如今,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孝感地区知名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为此,学校与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地的大型企业和就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多年来,学校已成功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和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城乡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