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领导力的概念
情境领导力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它强调管理者要根据下属的不同准备度来展现不同的管理行为。这里的准备度是综合考虑下属的能力和意愿两个维度。这种管理方式就如同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工具一样,旨在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例如,在一个项目团队中,成员的能力和工作意愿参差不齐,情境领导力就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这种多样性。1969年保罗·赫塞(PaulHersey)同肯·布兰佳(KenBlanchard)共同对情境领导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二、无能力无意愿象限
在情境领导力的四个象限中,无能力无意愿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处于这个象限的员工,管理者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从管理策略上来说,不要在这类员工身上浪费过多的时间。管理者可以直接给予明确的指令,要求他们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标准去执行任务。如果员工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可以继续让其参与工作;如果完成得不好,管理者需要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如进行批评,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考虑淘汰。这一象限的员工可能是新入职且缺乏动力的人员,或者是对工作已经产生严重倦怠且能力没有提升的员工。比如在一个销售团队中,有新员工因为对销售工作没有兴趣且缺乏销售技巧,属于无能力无意愿的情况。管理者如果发现其经过培训和激励后仍然没有改善,就需要重新考虑其在团队中的位置。
三、低能力高意愿象限
这个象限的员工虽然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有着较高的工作意愿。对于他们,管理者的重点应该放在提供支持上。可以为他们安排导师或者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因为他们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所以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就很有可能快速成长。例如在一个创意设计团队中,有新入职的设计师,他们对设计工作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参与各种项目,但由于缺乏经验,设计能力还比较低。管理者可以安排资深设计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提供参加专业培训课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四、高能力低意愿象限
这类员工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但是工作意愿却不高。管理者针对这一象限的员工,应该着重去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可以通过给予更多的自主权、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或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等方式。例如在一家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有一些技术骨干,他们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管理者可以给予他们一些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利,或者为他们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发目标,如攻克某项行业内的技术难题,一旦成功就给予丰厚的奖励,包括奖金、荣誉称号以及晋升机会等,从而重新激发他们的工作意愿。
五、高能力高意愿象限
高能力高意愿的员工是团队中的宝贵财富。对于他们,管理者可以采用授权的管理方式。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类员工通常能够自我管理并且高效地完成任务。比如在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具备了高能力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属于高能力高意愿的情况。管理者可以将重要的项目或者业务板块授权给他们负责,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大展拳脚,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六、情境领导力四个象限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能孤立地看待这四个象限。一个团队往往是由处于不同象限的员工组成的,管理者需要灵活地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之间切换。例如,在一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员工可能会从一个象限转移到另一个象限。在项目初期,一些员工可能是低能力高意愿,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可能成长为高能力高意愿的员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同时,管理者还需要注意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让不同象限的员工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比如组织团队内部的经验分享会,让高能力的员工分享工作经验,高意愿的员工分享工作热情,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