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课程教学领导力的内涵
(一)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
1. 关系性存在为理论根基
教师课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在学校中,教师作为课程领导力的主体并非孤立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潜力和权利,这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领导者。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课程开发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以新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像组织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鼓励学生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课程评价环节,全面反思课程发展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不断优化。
2.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行动路径
课程领导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行为。在课程决策与研发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从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有序的合法参与,从“边缘性参与者”向“充分参与者”转变。例如在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在团队共同愿景、具体问题和真实任务情境的影响下,教师的身份会发生变化,从最初的边缘位置逐渐走向课程团队的中心位置。
3. 生态位协同发展为目标追求
如同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教师课程领导力追求生态位协同发展。生态位存在竞争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们突破学科边界,形成课程领导共同体,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开展跨学科课程项目,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合作,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让学生通过绘画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等。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
1. 课程思想领导力
校长对学校课程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课程建设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校长要以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统领课程建设,凝练课程哲学。例如有的学校构建了“三航”课程体系,包括启航课程、领航课程和自航课程,不同课程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哲学,从价值、能力、制度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建构。
2. 课程规划领导力
校长要成为课程规划的引领者。学校课程规划是核心工作,校长要与教师共同参与规划制定,结合学校的学情、师情,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以及实施途径与方法。同时,校长要提高课程教学决策能力,构建整体的课程教学愿景;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统整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评价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价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学校课程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设计要素
学校课程设计是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校长的课程观念。校长要立足国家课程方案,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进行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规划。例如在课程向着综合化、实践化、整合化发展的趋势下,校长可以将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打造跨学科的主题课程群。
(二)课程实施要素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实施方面的重要体现。对于国家统编教材的课程,如语文、品德/政治、历史等,可以适当增补特色内容。依据学校传统增补特色内容,如打造传统文化特色校时,可在语文和历史课中融入国学经典;依据教师特长增设专题内容,如语文教师擅长诗词就增设诗词格律知识;依据学生兴趣增补主题活动等。
2. 深入课堂
课堂是课程管理的主阵地,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上课、听课、研讨等形式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及时掌握信息、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准确判断学情和教育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学校课程教学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一)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1. 能力培养
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活动等,让教师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例如定期举办校内的教学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进行讲座等。
2. 身份转变引导
引导教师从“边缘性参与者”向“充分参与者”转变。学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实施和评价的教师给予奖励,如表彰、物质奖励等。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渐转变身份。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1. 加强学习
校长要成为课程理念和课程规划的引领者,必须加强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吸收、反思、批判、提炼、运用、升华,提升和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校长论坛等活动,与其他校长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课程领导经验。
2. 资源整合
校长要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统整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掘校内的优势资源,如优秀教师、特色课程等;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校外资源,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与高校合作开展拓展课程等,合理分配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领导力无论是教师层面还是校长层面,都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明确内涵、了解构成要素并实施有效的提升策略,能够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