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观念,明确课程领导内涵
校长要增强课程领导力,首先需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传统的课程管理观念将校长定位为“行政首长”,主要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监控和评价工作。然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校长应成为“课程专家”,从课程管理转向课程领导。这意味着校长要组织课程利益相关方,如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等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价值理念方面,要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知识中心的课程学习以授受为主要模式,旨在应对未来所需知识。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素养中心的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它以学习任务群为内容架构,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模式,以人的生活需要为旨归,关注人的发展。这种转变是课程旨归的变革,关系到学校课程的活力和学习者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深入行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一)立足课改实践
校长要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践,站在课改的前沿。在实践过程中,要勇于发现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例如,在众多问题中,要科学分析、梳理、筛选和确立研究点。这需要关注国家课程实施的模糊点、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点以及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点,做到“三点合一”,从而找准研究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1. 在基础型课程建设方面
- 以重庆市万州区汶罗小学为例,为解决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开展了“优化写字教学研究”,提出“写得少,写得好,写得乐,记得牢”十二字方针,运用“写一个带一串,写一串带一批”的策略,减少机械训练,提高写字正确率,减轻学生写字负担。
- 针对作业形式单一、作业量大的问题,通过开展“在多元智能引领下的小学生作业改革的研究”,以一体化作业的设计与指导研究为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的关联度,达到精讲精练,提升作业效能的目的。
2. 在拓展型课程建设方面
- 学校要认识到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差异,积极探索拓展型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如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刷新理念,强化课程领导意识
(一)把握课程特性
在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将书本知识与自身情感体验相结合,使课程与教学情景积极互动,丰富课程价值。
(二)重视教师的课程角色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但实际上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是富有智慧和创意的群体。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将教师视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这是从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变的关键,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方面提升课程领导能力
(一)提高课程规划的领导力
校长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思考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并且要把这种认知转化为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人才观,统领教育教学行为。同时,校长要将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要考虑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课程开设能力。
(二)提高课程开发的领导力
课程资源开发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要能力。学校要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课程实施需求,挖掘、组织和整合内部和外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增强课程意识与提升相关能力
1. 校长要增强课程意识,对课程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关注课程目标、推进策略、推进机制、实施效果和管理工作的落实。
2. 提高两种能力
- 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要以校为本,对既有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和整合。
- 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力。这要求校长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组织教学和教研活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3. 抓实三个环节
-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校长要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管理。
-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深入课堂和教研(备课)组,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五、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深入课堂
(一)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
校长要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课程领导的合力。这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也包括外部的家长、社区等相关方。通过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提高课程的整体质量。
(二)校长进课堂的意义
校长进课堂是课程领导力“着地”的需要。校长要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深入课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状况,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同时,校长进课堂也是一种示范,能带动管理团队提升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而且,校长大多从教学岗位成长起来,进课堂能对教学活动有更深入的思考感悟,从而更合理地进行课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