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领导力的基本概念
情境领导力是一种基于常识的应变型领导模型。它由Paul Hersey和Ken Blanchard在1969年提出。这种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领导风格,因为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是万能的。其核心在于领导者要依据任务的需求和团队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风格,通过这种灵活性来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和满意度。
从起源来看,情境领导力模型在1969年被提出后,在Paul Hersey的畅销书《管理组织行为:利用人力资源》中得到详细阐述。自引入以来,已被全球数百家财富500强公司采用,像GE、爱立信、IBM、微软、通用汽车、苹果电脑等知名企业更是将其视为高级经理人的常年必修课程。全球已有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万经理人接受过这一培训并应用此模式。
二、员工准备度与情境领导力的关联
员工准备度是情境领导力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员工准备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准备度 = 能力 + 意愿。这里的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意愿则涵盖信心、承诺、动机等内容。
例如,当员工的能力较低但意愿较高时,领导者可能需要采用一种更具指导性的领导风格,如明确地告诉员工工作的步骤和方法,给予详细的指导。就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虽然对工作充满热情(意愿高),但缺乏相关的工作技能(能力低),领导者此时要像导师一样,耐心地教导员工如何开展工作。
相反,如果员工能力较高但意愿较低,领导者则可能需要采用激励和参与式的领导风格。比如团队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但可能因为长期重复相同工作而缺乏积极性(意愿低),领导者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或者给予适当的奖励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意愿。
三、情境领导模式的类型
- 命令式(高工作,低关系) - S1
- 这种风格下,领导者会下达命令并做出决策。例如在一些紧急任务或者新员工对工作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适用。比如在生产线上,新员工刚入职,对于操作机器完全不懂,领导者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每一个操作步骤,不容许有太多的自主发挥,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 说服式(高工作,高关系) - S2
- 领导者仍然会做出决策,但同时会与员工进行更多的沟通,解释决策的原因,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比如在项目团队中,当有新的项目任务分配时,领导者在明确任务目标和计划的同时,会向团队成员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方向,鼓励成员提出疑问并积极参与到项目的筹备中。
- 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 - S3
- 领导者与个人共同明确目标与行动计划,领导者拥有决策权,但会更多地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例如在创意型团队中,领导者会和成员一起讨论项目的创意方向,虽然最终决策权在领导者手中,但成员的意见会被充分重视。如给予喜好的任务,提升,绩效评估等方式来激励员工。
- 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 - S4
- 领导者将决策权和执行权都下放给员工,只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当团队中有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员工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研发团队中,对于一些资深的研发人员,领导者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技术研发,领导者只在资源调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情境领导力在工作中的关键点
- 避免误区
- 在情境领导力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领导者避免。例如不要把热情和能力相混淆。有的领导者可能看到员工充满热情就认为他们能力也很强,从而给予不恰当的任务或者领导风格。实际上,热情只是意愿的一部分,还需要准确评估员工的能力水平才能确定合适的领导风格。
- 另外,领导者不能总是采用单一的领导风格,即使某种风格在过去取得过成功。因为团队成员的状态、任务的性质等都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调整。
- 有效沟通
- 有效的沟通是情境领导力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导者需要准确地判断员工的准备度,这就需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员工的能力水平、工作意愿、职业发展需求等。例如定期的员工面谈、工作反馈会议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
- 在采用不同领导风格时,沟通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命令式风格下,沟通要简洁明了,准确传达任务要求;在参与式风格下,沟通则更注重双向互动,鼓励员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 适应变化
- 随着市场环境、企业战略、团队成员等因素的变化,领导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例如企业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原有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团队成员可能面临新的工作任务和挑战,领导者要及时评估员工在新情境下的准备度,调整领导风格以适应这种变化。
情境领导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领导理论,对于领导者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下有效地带领团队、提高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唯情境领导力的运用也需要在深入理解其内涵、掌握员工准备度、灵活运用领导模式以及把握工作中的关键点等多方面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