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2007年底的地产新政和随之引发的市场萧条,应该算是中国地产企业第一次经历的系统性危机。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地产巨头们过去一方面靠快速圈地坐地生财,一方面靠不断举债借鸡下蛋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威胁,少部份企业开始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并籍此构建良好的基础平台,而大部分企业还没来得及作出有效的应对,就很惊奇的发现,一场给中国众多出口产业带来没顶之灾的的全球金融风暴,却意外的成为他们从天而降的拯救者。
宽松房贷政策造成的强大诱惑,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得大量的购房者和投资者涌入市场,量价齐升成为各地市场的基本趋势,良好的销售产生良好的盈利预期,良好的盈利预期又使得所有地产股开始狂飚,成为不景气的环境下中国股市逆市飘红的原动力。
一切都仿佛回到了最繁荣的时代,在地产企业营销魔术的推进下,大多数地产企业上半年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甚至通过预售为2010年奠定了良好的增长基础。从表面上来看,地产的好日子还将延续下去.许多地产企业家业开始欢欣鼓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相未必如我们所愿:
首先,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临界点局面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不确定的监管环境,繁荣或萧条只在转瞬之间。
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关注效率到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经济与政治改革模式转型使得忽左忽右,或紧或松,或偏向市场,或偏向民生的监管政策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现实.而这将使地产行业繁荣和萧条的切换显得异常快速和频繁。地产企业必须逐步摆脱对政策和机遇的过度依赖,构建良好的风险管控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型增长动力。
其次,房地产及关联产业的深度市场化意味着我们将面临高度复杂的产业结构,简单粗放的资源应用和运营管控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国有土地招牌挂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用地自由流转市场的建立,使得中国地产企业策略性圈地成为可能。地产企业习惯的高价招标,囤地生财的模式将面临着转型。
RETEIS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及长短期债券市场的规范化,使得中国地产企业可以构建符合商业模式的结构化融资模型,长期依赖关系银行贷款的地产企业必须重构融资模型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控制风险。
细分市场的逐渐成形和固化,户型的逐步标准化,房产工业化生产的逐步推进,使得中国地产企业必须改进建筑方式,并以产品标准化为核心重构整个企业的运营模式
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个人用户信用风险体系的建立,使得部分地产企业有机会切入房产消费金融市场并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
土地、资金等资源市场的结构化变革和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与细分化使得中国房产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产业环境,地产企业过去简单初级的经营模式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专业化,精益化、系统化的经营成为未来趋势。
再次,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升级和竞争的加剧意味着我们未来面临着更难满足和把握的市场,产品价值的明确和长期一致的沉淀将越来越重要。
富有人群的扩大和中产阶级的产生使得房产消费快速升级,户型的舒适性、房产的个性、房产的投资价值和经济性,小区的社交特征,物业服务的品质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房产产品的重要价值要素。
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房产,度假别墅,经济型别墅,花园洋房,经济型公寓,蚂蚁工房,单身青年公寓等不同房产产品对应不同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价值组合。
围绕不同目标人群和价值构建不同的选址拿地模式,实施不同的社区规划,实现不同的房型设计,在建筑施工、品牌推广和销售、物业服务甚至未来的金融产品设计等方面构建差异化的体系,是中国地产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构建竞争壁垒的突围之路。
多变而不确定的环境意味着我们靠政策发家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的复杂化和专业化意味着我们简单粗暴的管控盈利模式已经终结,顾客的细分化和苛刻化使得我们必须着眼于我们自身的长期价值,对于中国地产企业来说,一场长期而艰难的结构化转型之路刚刚开始,它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并恪守自身的价值,在智慧的取舍之间把握自身发展的节律,从追逐机遇、注重速度的规模型增长模式向注重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成长”模式转变。
只有这样,这一次的繁荣才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分享的盛宴,我们的地产企业才能长期在和谐、稳健、有序的发展中成就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