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认知的基本范畴
领导力的概念在目前的认知中大体涉及三个范畴,即“关系”、“过程”和“能力”。从“关系”角度看,约瑟夫·罗斯特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和合作者之间的一种影响关系,强调这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为实现相互目的的合作关系。从“过程”角度而言,约翰·加纳德把领导力看作是劝说过程,拉雷恩·马图萨科也认为领导力是一个动员、引导团队并与之协作完成改变的过程,这些观点都突出了领导力是相互影响、依存和作用的过程。而把领导力看作一种“能力”时,主要是指影响力,例如领导者有效影响别人思想、观点、态度及行为改变的能力,尤其是激励别人达成极具挑战性目标的能力。
二、领导力的四项成就与水性思维
(一)四项成就
在领导力认知与素质模型中有四种成就。知道如何做好一项具体工作是劳动者的基本成就;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育者的基本成就;激励他人提升业绩是管理者的成就;而能完成上述三项则是一个领导者的成就。这表明领导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要自己能做好工作,还要能教育他人、激励他人提升业绩。
(二)水性思维
领导者应当具备水性思维,包括流动性即探索精神、以柔克刚也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水无常形体现的灵活与原则性以及低洼性即不争上下高低。这种水性思维有助于领导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应对,以合适的方式领导团队。例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领导者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可以让他们快速适应变化,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而以柔克刚的精神则能在处理团队内部矛盾或者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时发挥积极作用。
三、领导力素质的三层次中的认知能力
领导力素质有三层次:认知能力、情商、行为模式。在认知能力方面,在“全球化2.0时代”,领导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理解和战略思考能力,要对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政治经济形势、新兴中产阶级消费者、当地市场等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领导者要有开放态度和好奇心,像面对AlphaGo掀起的人工智能高潮以及各种新科技的来袭时,能够积极接纳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新事物为企业发展助力。这是因为领导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上限,如果领导者不能与时俱进地提升认知,企业在创新竞赛、全球化发展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就会处于下风,最终可能被淘汰。
四、领导力三项认知的具体内容
(一)自我认知
领导者首先要领导自己,在中国很多领导者创业是因为商业机遇或产品机会,可能一开始并非是各方面素质全面的领导者,而且传统教育缺乏个人领导力培养环节。但实际上,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领导职位上,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如家庭、社区等都能体现。领导者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例如,领导者要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像是否过分骄傲自大、是否拒绝接纳逆耳忠言、是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等。通过这种自我反思,从过去中学习,避免陷入管理黑洞,即避免只听好话而导致利己主义盛行、真理不复存在的情况。
(二)对团队成员的认知
领导者要对团队成员有深刻的认知,要明白每个成员的能力、特长、性格等。管理者的职责不是通过关照较差的员工来降低最低线,而是应当通过承认并嘉奖优秀员工来提高上限。了解团队成员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团队建设,合理分配任务,激励员工提升业绩,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三)对领导情境的认知
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领导策略。领导是艺术,是不同情境下的策略组合,就像刘备和曹操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领导力水平。领导者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如市场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团队氛围等,采用合适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模式。例如在企业初创期,可能需要更具开拓性和冒险精神的领导风格;而在企业稳定发展期,则可能需要更加稳健、注重细节的领导风格。同时,领导者还要认识到领导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
总之,领导力的三项认知涵盖了自我、团队成员和领导情境等多方面,领导者只有不断提升这三项认知能力,才能在新时代有效地发挥领导力,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