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
领导力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众多的研究和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与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更多的是一种行为,而领导力是一种隐性的促进领导行为有效进行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不一定来自于领导者。例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可能是某个成员提出的创新想法激发了整个团队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努力,这个成员虽然不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却发挥了领导力。
从领导力的理论发展来看,西方领导学对领导力的研究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最初的特质理论强调领导者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品格且是固定不可后天形成的,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领导观。而从行为主义领导理论开始到领导权变理论的一系列发展则是平民领导观的兴起,这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被领导者在“领导”中的作用,改变了以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界限分明的情形。
二、领导力开发的素质要求
(一)知人善任与修己安人
知人善任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从历史案例来看,刘邦和刘备在用人方面就有着独特之处。刘邦用人之善,用人如人,他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和谋士的才能;刘备也是如此,善于发现人才的长处并加以利用。而曹操用人之恶,用人如器,虽然也能成就一番霸业,但在用人的理念上有所不同。领导者需要对人非常敏感,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像“动物园救掉入老虎饲养区的孩子”这个故事所启示的,领导也是被别人推上去的,并非先天具备领导力,需要后天学习。同时,领导者最大的挑战是领导自己,要做到修己安人。
(二)基于PM理论的绩效与维持职能
PM理论认为,绩效(P)和维持(M)是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两项职能。P职能主要是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对自己管理的团队施加目标压力,考察的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而付出的努力;M职能主要是建设团队,给团队的每一位员工以关心和帮助。在四种领导风格中,PM型被认为是最佳的,这就要求领导者既要注重团队的绩效产出,也要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和团队的稳定发展。
(三)大五人格模式相关素质
1. 外向程度
外向的人通常比较合群、肯定自我、善于交际,在人际关系上有着较高的舒适度。在企业中,外向程度可预测主管人员及销售人员的工作表现。例如,外向的销售人员可能更容易与客户建立联系,拓展业务。
2. 合群程度
合群度高的人合作性强、亲切又容易相信别人,低的人就显得冷漠、不易相处、常常意见不合。合群程度高的领导者可能更有利于团队内部的协作与沟通。
3. 责任感
责任感重的人认真负责、组织性强、可靠勤勉,与工作绩效成正相关。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团队的任务和使命,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
4. 情绪稳定
这一素质对领导尤为关键,优秀领导者要学会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绪稳定的人相当冷静、自信、胸有成竹,而情绪不稳的人则是神经质、焦虑、颓废及局促不安。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情绪稳定的领导者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个人好奇及迷恋新奇事物的程度。喜欢尝新的人多半颇具创意、好奇心重、观察敏锐,这一素质可预测培训绩效,对于研发等需要创新的工作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三、领导力开发的途径与实践方法
(一)校园中的领导力开发
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有很多锻炼自己领导能力的机会。例如,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在社团中担任干部角色,负责组织活动、协调成员关系等,这都是提升领导力的实践过程。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锻炼,不要怕吃亏,通过参与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等。
(二)企业中的领导力开发
1. 培训与学习
企业可以针对中高级领导层开展专门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可以来源于讲师的实践历练,加之多年培训经验,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大量企业实际问题,不断归纳整理,融合众多企业经验与教训凝结而成。通过培训,领导者可以学习到情境领导的核心知识,提升领导技巧,拓展管理知识。
2. 实践锻炼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领导者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这也是提升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项目管理中,领导者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分配任务,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对项目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变化。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领导者的领导力能够得到逐步提升。
(三)自我提升与反思
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这包括对自身领导行为的反思,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同时,领导者也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领导能力。例如,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不断提升自己在沟通、决策、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领导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能力。无论是在校园还是企业环境中,都有着多种开发领导力的途径和方法,领导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领导力的作用,实现团队和组织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