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领导力的内涵
(一)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自我管理上。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孩子如果到了中学阶段还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外力推动,那自我驱动力是不足的。一个有领导力的孩子,自我驱动力很强,内心有想要成为优秀之人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自己做决策,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在时间管理方面,普通孩子往往比较随意,而有领导力的孩子能把时间看成一个整体,提前规划,科学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事情。他们能正确认识时间,并且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负责。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对于孩子领导力的形成也非常重要。虽然沟通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沟通高手,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学习沟通,从肢体语言到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好的孩子在升学、就业、恋爱和生活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在领导团队时,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领导者更好地传达想法,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责任感
责任感是孩子拥有领导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孩子要从具体小事做起,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家长不能事事包办,要让孩子看到自己负责行为所得到的回报。在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只需激励和感染他们,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团队产生影响。
(四)其他体现
1. 有主见。有领导力的孩子是有主见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怯场”。例如那些敢于自荐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充满自信,这是领导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
2. 人缘好,情商高。在班级里,人缘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但同学们愿意和他相处,因为他不会炫耀自己,也不会嘲笑他人,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化解同学间的矛盾。
3. 号召力。有领导能力的孩子懂得合作,有较强的号召力,周围的孩子愿意听他说话。他们尊重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能把大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命令别人。
4. 细心又大胆。当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时,有领导力的孩子会尝试各种解决办法,大胆决策,不怕麻烦,勤于思考,遇事不慌乱。
二、培养孩子领导力的策略
(一)家长学会放手
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家长过度的担心会导致孩子缺乏生活独立能力。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行为独立,这样思想上才能更加独立,先学会领导自己。例如,在孩子做事情时,不要总是干涉,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孩子从两岁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后,就不太乐意分享。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他们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有助于将来孩子愿意合作。同时,在家庭活动如生日会、旅游等过程中,多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参与活动策划环节,培养组织能力。另外,对于领导力较强、好胜心可能较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其正确看待输赢。
(三)树立榜样
家长和教育者自身应展现出领导力的特质,如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孩子在观察和学习中会逐渐领悟领导力的内涵。例如,家长在家庭决策中可以展示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在与他人交往中展示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
(四)提供领导机会
鼓励孩子在学校、社区或家庭中担任领导角色,像班级干部、小组长、活动策划人等。通过这些角色,孩子可以实践领导技能,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小组活动中,孩子担任组长,就需要组织成员、分配任务等。
(五)培养自信心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当孩子取得成就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孩子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或者在学校表演中表现出色,家长和老师都要给予正面的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欲望。
(六)教会决策能力
引导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并做出明智的决策。可以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决策能力。比如模拟商场购物场景,让孩子在有限的预算内选择商品,学会考虑商品的性价比等因素。
(七)强化沟通技巧
教导孩子有效地沟通,包括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等。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家庭讨论中,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
(八)培养责任感
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与孩子一起设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明确他们在实现目标中的责任。
2. 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社区服务或学校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责任的重要性。
3. 建立奖惩机制。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和责任感给予奖励,对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教导承担责任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后果。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我们要尊重这些特质,因材施教,从旁引导,让领导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