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自己:领导力成长的起点
曾国藩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他意识到自己“受质本薄……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行不逮”,也就是志向远大但能力不足。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深刻认识。他取号“涤生”,表示要涤除旧污,重新做人。在面对自己写文章的问题时,他之前因过于拘谨、重视局部打磨而被学台“悬牌批责”。但他通过对比他人同题作文,总结出要在文章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第七次考试时,他改变策略,先默坐思考半个时辰,构思好整体脉络再下笔,最后成功中榜。这一经历体现出他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而认识自己是领导力成长的起点。在领导力方面,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就像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者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管理风格的优缺点,就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改进措施。
二、理念的力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核心地位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封建王朝处于末世,统治集团存在诸多问题,如官吏渎法贪冒、士子唯利是求、军队将帅贪婪平庸等。他认为大清王朝要度过危机,关键在于人心,社会精英不应仅具备军事素质,更需具备卫道精神。他提出“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的观点,认为领导者的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核心地位。他倡导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激励人们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投身于挽救王朝的事业。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在于,领导者的理念能够引领团队的方向。例如,在企业中,如果领导者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员工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企业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独特的领导力践行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得到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蒋介石效仿其为人处世,毛泽东赞许他能兼顾“办事”与“传教”。他一直是中国为官经商者学习的对象。中式领导力不同于西方领导力,更多从经历、想法中践行和表达。曾国藩的领导力成长是螺旋式的,他的信念“一生三变”耐人寻味。他虽被认为天性愚笨,如传说背《岳阳楼记》的故事,但他却能一路升迁,22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后进入翰林院,37岁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十年升迁7次。他的“愚笨”其实是藏巧于拙、大智若愚。在领导力上,这体现出领导者不需要有过人的天赋,但要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毅力和独特的处事智慧。比如在领导团队时,不一定要展现出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有时候低调、沉稳更能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
四、他人评价与自我认知:正视自身特点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他“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他在读书、做事、作战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足,如读书时别人读二三行,他一行都读不完;做事别人顷刻办好,他要沉吟数时;作战指挥方面,他缺乏奇诈。然而,他却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告诉我们,领导者要正视自己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在团队中,领导者要善于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构建团队,让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自己互补,从而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