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上企业”是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以及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
二、“三上企业”的统计工作在全面反映和支撑各级经济发展程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新制定的统计标准,具体涵盖了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符合标准的“三上企业”数量急剧增长。现行的统计标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目前,各地正在全面进行“三上”企业的核查工作。
三、“三上企业”的划分是基于企业规模进行的。不同时期,规模上下的内涵有所不同。具体的划分标准包括工业、贸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多个行业。贸易业可分为批发业和零售业,而限额以上贸易业则指年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贸易企业。餐饮业和住宿业也有相应的限额标准。符合标准的住宿餐饮企业既提供餐饮服务也提供住宿服务的,统计时会根据服务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进行区分。
四、以章丘新城企业管理公司为例,“三上企业”待遇优良,人员平均工资在5000-8000元之间,并享有交通补助、饭补、电话费补助等福利,且公司缴纳五险一金。随着“三上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统计工作面临一些挑战。目前“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给基层统计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三上企业”数量庞大与基层统计力量配备不足形成反差。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基层统计人员需要应对更多的工作任务,包括报表分配、培训、数据处理、抽样调查、大型普查等,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和分析以及加强统计执法。
五、“三上企业”统计面临的现实问题还包括统计标准的调整和更新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现行的统计标准在某些情况下已经难以准确反映当前的经济状况。对于“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也需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和力量配备,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关于“三上企业”填报工作的挑战与统计标准的优化
“三上企业”在执行填报工作时遭遇了诸多困难,这与其现有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根据现行“一套表”统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所有符合标准的“三上企业”必须定期填报一系列详尽的统计报表,包括单位基本情况表、经营情况表、财务状况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一制度为统计部门提供了全面且立体的统计信息,完善了地区增加值的核算,但这对基层企业而言,填报工作繁重且复杂。
这些企业中多数为个体私营经济,其统计人员大多为兼职身份,且未经过专业培训。在协调多个部门、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准确填报这些调查表的数据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每月(季)需要多次往返统计局才能完成任务,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虽然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报表是企业法定的责任,但在“一套表”的填报过程中,企业常常感到头绪繁杂,难以应对。长此以往,这将对数据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尽管这些企业在数量和占比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经济普查等全面统计的作用。统计工作应主要反映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动态和趋势。当前的标准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提高“三上企业”统计标准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调整方案以供参考:
方案一:我们可以考虑将“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统一提高至目前水平的一倍或更高,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方案二(行业结构性调整):针对基层企业数量较多的特定行业,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其统计标准,而对于企业数量较少的行业则保持现有标准不变。
方案三(地区结构性调整):在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企业数量较多,可以考虑全面提高“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而对于中西部等欠发达或落后地区则保持现有标准。
为了更好地配合这些调整,我们还需进行以下改革:
一、整合并简化“一套表”的设计,避免重复的报表和统计指标,统一报告的期别和日期。我们可以考虑将多个表简化为一个综合表,使内容更为简约而全面,形式更为直观明了,有利于把握企业各项指标间的关系和逻辑。
二、减少报表的频率,为企业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报表。例如,可以将月报改为季报,并将报表时间适当推迟,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又可以减少快报与实际之间的误差,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
总结来说,调整“三上企业”的统计标准是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还是科学统计的理性要求,是推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践行“三个提高”的重要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