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以被细致地划分为多种类型。一方面,有外部风险,如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以及经济环境风险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以及组织与管理风险等内部风险。在进行企业风险评估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风险,但也不能忽视外部风险的影响。
拓展资料:企业经营风险从根源上看,可以被划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主要涉及到人为因素,由于不同的人对风险的意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因此对风险的掌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内控与企业战略产生矛盾,往往是因为CEO和CFO的利益偏好不同所导致的。而企业管理风险则是指在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具体体现在构成管理体系的每个细节上。
再谈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这是一个不断进化、持续学习的组织形态。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的系统动力学理论。他将万事万物看作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彼得·圣吉则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并指出学习型组织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一、学习型组织的涵义及其特征
学习型组织的涵义在于,组织应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力求精简、扁平化、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其竞争力。其特征包括:有一个被全体成员赞同的共同构想;在解决问题和工作过程中,敢于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成员间坦诚沟通;以及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理想而协作,抛弃个人和部门利益。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素
1. 共同愿景:组织成员应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这是组织中所有员工愿景的集合,是他们的共同理想,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
2. 创新驱动:企业的工作应更多地倾向于创造性工作,而非仅仅是反映性的工作。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三、案例分析
以长虹、金星等企业为例,他们通过不断地创造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这些企业都表现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即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塑造学习型组织的八大特征》
一、持续学习的精神
学习型组织的显著特征就是拥有一种持续学习的精神。这种学习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深入的变革和成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个成员都应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其次是全员学习,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都需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关键力量,更需要不断学习以引领组织前行。再次是全过程学习,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最后是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开发,更强调团队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队是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单位。
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传统企业通常采用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结构,但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市场,这种结构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性。学习型组织则采用扁平化的结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中间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下移到基层,让最基层的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结果负责。这种结构保证了上下级的沟通畅通,能够直接体会到上级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能了解到基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
三、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强调自主管理,员工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意味着员工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决策者。他们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为组织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重新界定的组织边界
学习型组织突破传统的组织边界,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共享。这包括垂直边界和水平边界的重新界定。垂直边界主要表现为突破由传统垂直式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以能力而非地位或权威来界定职位。水平边界则强调突破部门间的隔阂,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和结构,使信息和资源在部门之间顺畅流动。
五、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努力使员工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大为减少,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
六、领导者的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设计师角色要求领导者整合组织要素,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仆人角色表现在领导者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教师角色则要求领导者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正确把握情况,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
以上八项特征共同构成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组织中,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创新成为发展的常态,合作成为工作的主旋律。这样的组织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学习型组织的深远影响及其重要性
学习型组织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其真谛在于,学习不仅是为了确保企业的持续生存和不断提升竞争力,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融合,让人们在工作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一、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与效果
学习型组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 适应组织工作需求,而非个人;
2. 适应项目工作需求,而非职能工作;
3. 促进创新,而非重复性任务;
4. 有利于员工间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
5. 促进企业知识的更新和深化;
6. 有助于企业集中资源实现知识商品化;
7.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8. 提升企业业绩,实现持续进步;
9. 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价值观。
其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入了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企业充满活力;
2. 营造了一种快乐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
3. 铸造了自我超越的精神,激发个人潜能;
4. 夯实了不断创新的理念,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5. 强调了全局观念,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6. 培养了主动反思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7. 激发了追求速度的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8. 点亮了生命之灯,让工作充满意义。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学习已经成为组织的基本职能。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学习,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显得日益必要,因为它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学习,企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持续发展。
学习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契机。组织学习涵盖了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因素,通过系统的学习过程,企业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的利用率,创造出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从而实现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学习是组织持续进步的源泉。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还是企业结构的改造和新管理制度的推行,都需要企业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三、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步骤包括:实现自我超越、完善心智模式、共创未来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改善组织环境,克服学习障碍,如经验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本位主义障碍和忽视内部障碍等。要找准学习的切入点,建立有效的学习体系。
有些组织的管理者常常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忽略了组织内部的根本问题。在面对问题时,他们过分关注预测和适应外部变化,而忽视了从组织自身出发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组织应该深刻反思,主动从内部寻找问题的源头。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不仅仅需要主观上的重视,更需要将学习真正融入到组织结构中,形成一套健全而有效的学习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学习型组织的持久发展,实现传统组织向现代学习型组织的顺利转变。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常常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彼得·圣吉的理论晦涩难懂,我们无需掌握如此高深的学问。但实际上,学习型组织理论虽然源自外文翻译,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与我们日常观念并不遥远。许多成功的企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海尔、蒙牛等。
有些人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举办培训、读书看报等一般化的活动。这些只是从外部为组织提供理论解释和操作咨询。真正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应该是亲身实践,如果组织整天只学习而不创造,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将学习转化为生产力,并注重实践和学习的结合。
创建学习型组织与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等同。虽然可以借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但决不能完全等同。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学习包括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警惕一些误区,如“等、靠、要”的思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动力应来自于组织内在的需求,应是一项自发、自主的工作。我们还应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加强自主性、针对性、创造性的学习。必须破除“一阵风”式的行为模式,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伴随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永久使命。
五、探讨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案;
六、分析合作伙伴的力量。
通过对这六种竞争力量的深入战略分析,有助于明晰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揭示产业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并确定能够最大化提升产业及企业盈利能力的策略性创新途径。
三、引入全新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七原则(新7S原则)
新七原则(New 7S原则)由美国管理专家达·维尼提出,其核心在于企业能否超越现状、掌握主动权并构建一系列短暂优势。这一原则的经营理念框架具体涵盖:
一、更高的股东满意度。这里的“股东”是一个广义概念,涵盖了客户、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企业需关注这些群体的需求,提升满意度,以稳固市场地位。
二、战略预测。企业需要具备预见市场和技术趋势演变的能力,以便洞察下一个优势来源,从而率先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三、速度定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能否迅速从一个优势转移到另一个优势成为关键。速度使企业能够捕捉市场需求,破坏现状,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创造出新的优势。
四、出其不意的定位。经营者应探寻价值创新的路径,而非局限于管理和控制现有业务运作。
五、改变竞争规则。通过改变产业中的既定观念和标准模式,企业可以打破常规,取得竞争优势。
六、告示战略意图。向公众和产业内其他企业公开战略意图和未来行动,有助于警示竞争对手,避免市场领域的侵犯;也能在客户中创造出“占位效应”。
七、同步且连贯的战略行动。仅有静态的能力或优质资源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和知识,通过一系列行动取得胜利,并将优势迅速扩展到不同市场。
参考资料: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专业参考资料,如百度百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