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内涵
领导力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演变的认知历程。从起源来看,西方学者指出其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时代。最初,人们将领导力视为少数人与生俱来获得和占有权力位置的禀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开始把领导力看作是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领导者通过“控制”和“管理”为下属指明方向并引领他们达成目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人们对领导力的认知转向“关系”和“过程”,强调每个成员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过程,不再将其视为领导者的专属。
从定义上看,领导力是指在管辖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成本办成所需之事并提高团体办事效率的能力。它也是建立愿景目标的能力,能使自己与他人承诺于企业长期成功,激发他人自信心和热情,确保战略实施。例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认为“领导力是职场人自身所渗透出的气质”。从说文解字的逻辑来看,“领导力 = 领导 + 力”,这里的领导是涵盖领导者、跟随者、领导过程等要素的有机系统,而“力”包含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所以领导力是影响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
二、掌握力的概念探讨
与领导力相比,掌握力并不是一个在管理学等领域被广泛定义和深入研究的概念。如果从字面意义理解,掌握力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事物的把控能力。这种把控能力可能涉及对资源、信息、局面等的掌控程度。例如在一个项目中,对项目进度、预算、人员调配等方面有着精准的控制,确保项目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掌握力的体现。但它与领导力有着明显的区别,领导力侧重于对人的影响和引导,而掌握力更侧重于对事或者资源的控制。
三、领导力与掌握力的区别
(一)对象不同
领导力主要的对象是人。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如自信、诚实诚信等特质,去激励团队成员,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例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凭借自己的自信,鼓励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凭借诚信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而掌握力的对象更多是事、物或者资源。比如在企业的生产环节,掌握生产流程、原材料供应、设备运行等情况,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侧重点不同
领导力侧重于激励和引导。一个有领导力的人能够将团队中的否定、拒绝、抵抗、放弃转化为认同、接纳、支持、执行,更关注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而掌握力侧重于控制和管理。如在财务管理中,掌握财务数据、资金流向、成本控制等,以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
(三)能力体现不同
领导力更多地体现在领导者的影响力方面。这种影响力可以来自多种权力,如报酬权力、强制权力、合法权力、专家权力、参照权力和信息权力等。例如导师凭借专家权力对学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因为导师在专业领域的造诣而听从意见。而掌握力更多体现在对具体事务或者资源的精准把控能力上,如管理者对库存数量、销售渠道等的掌握。
四、领导力与掌握力的联系
(一)相互依存
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领导力和掌握力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掌握力作为支撑。例如,领导者要激励团队成员达成销售目标,就需要掌握市场动态、产品优势等信息,否则领导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同样,掌握力如果没有领导力的引导,也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在一个项目中,虽然对项目资源有很强的掌握力,但如果不能通过领导力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项目也难以顺利推进。
(二)目标一致性
无论是领导力还是掌握力,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企业中,领导力通过影响团队成员,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掌握力通过对各种事务和资源的把控,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和高效,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办事效率等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领导力和掌握力并不一样,它们在概念内涵、对象、侧重点和能力体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又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有相互依存和目标一致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