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听的内涵与重要性
在《可复制的领导力》第七章中,倾听被视为沟通的基础。在现代管理等诸多领域,倾听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员工的角度看,当管理者善于倾听时,员工会感觉自己受到尊重与信任。例如在日常工作场景中,员工向管理者提出工作中的想法或者遇到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能够认真倾听,员工就会觉得自己的意见有价值,进而提升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管理者的认同感。这就如同建立起一个情感账户,管理者通过倾听存入了信任、尊重等情感资本。
从管理者自身角度而言,善于倾听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交流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网络传播、肢体动作、目光接触等,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管理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广泛地收集信息,而倾听员工、合作伙伴等各方的声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像历史上刘邦能把一手烂牌打好,关键在于他善听人劝,能够从他人的话语中汲取智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倾听的步骤与要点
- 深呼吸
- 这是倾听的起始步骤。当我们深呼吸时,其实是在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在忙碌的工作环境或者复杂的交流场景中,我们很容易被外界干扰或者内心的杂念所影响。例如在一场紧张的会议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如果管理者不能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就很难真正去倾听他人的话语。深呼吸就像是一个开关,让我们从浮躁的状态切换到专注的倾听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交流中的各种情况,有效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
- 提问
- 提问分为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如简单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确认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在了解员工是否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问“你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而开放式提问则没有标准答案,通常以“怎么样”等词开始。例如在员工提出工作困难时,管理者可以问“你觉得这个困难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把憋着的话问出来,让对方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管理者能够吸收到更多的信息。
- 复述
- 复述对方的话语是倾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方面可以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的信息,避免误解。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一方提出合作的条件,另一方复述这些条件,就可以确保双方对合作条件的理解一致。另一方面,复述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话被重视。在日常工作交流中,员工讲述工作进展后,管理者复述其要点,会让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汇报得到了认真对待。
- 回应与总结
- 回应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通过点头、微笑、发出声音等方式传递尊重和信任。而总结则是在对方说完话以后,重复对方所说的内容甚至做一些归纳。这有助于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对方知道管理者对其话语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团队讨论方案时,成员阐述方案后,管理者进行总结,能够让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方案是否被正确理解,也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倾听中的特殊情况处理
- 面对情绪失控情况
- 在管理者倾听时,经常会碰到对方情绪失控的情况。这时,首先要认同对方的情绪。比如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情绪失控地抱怨时,管理者不要急于反驳或者制止,而是要先表示理解,如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压力很大,这种情况确实会让人很焦虑”。然后再谈观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像在《陈情令》中运用的共情原理一样,先寻求共情,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再进行理性的交流。
- 避免选择性倾听
- 倾听的重点是吸收对方的信息,而不是选择性倾听。在交流中,很容易出现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的情况。例如在部门会议上,管理者如果只关注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员工发言,而忽略其他不同意见,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要注意“沟通漏斗”效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有衰减,如果再加上选择性倾听,就会使管理者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所以管理者要努力克服这种倾向,全面地吸收对方的信息。
四、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心态调整
- 要将心沉下来,这是提升倾听能力的关键心态。只有把心沉下来,才能真正地关注对方的话语,而不是心浮气躁地敷衍倾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调整心态,比如冥想等方式,让自己在交流场景中能够更快地进入专注倾听的状态。
- 不断实践
- 倾听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锻炼。管理者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会议、与员工的一对一谈话、与合作伙伴的交流等场景中,刻意地运用倾听的步骤和要点。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锻炼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