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的深刻内涵
目标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和开始。那什么样的才能称之为目标呢?真正的目标是让人朝思暮想,做梦都想时刻不忘,而且一想起来就容易热血沸腾的。例如,对于一个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团队而言,“让地球的每一片土地都充满绿色生机”这样的目标就极具吸引力。它不是简单的任务描述,而是能深入团队成员内心,激发无限动力的存在。
二、设置目标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 成员参与度不够
-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成员参与度不够,就会导致执行度不高。这是因为团队成员没有真正将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比如在一些企业中,管理层直接下达目标,员工只是被动接受,在执行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让团队成员充分参与,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充分的沟通。管理者和员工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目标要得到双方的认可。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将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执行。
- 资源的匮乏
- 虽然有人认为资源匮乏是实现目标的重大阻碍,但其实在实现目标中,即使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况,我们也能从问题中去找到亮点,充分发挥创造力。例如一家小型创业公司,资金有限,但他们想要打造一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他们没有被资源匮乏所限制,而是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创意,采用开源软件、寻找合作伙伴等方式,逐步实现产品的开发目标。
- 目标的拆分不够合理
- 不合理的目标拆分会使目标难以实现。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作出合理的规划。比如一个大型项目,整体目标是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如果直接将这个目标分配给各个部门而不进行合理拆分,就会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目标难以达成。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和能力,将市场份额的提升目标拆分成市场调研、产品改进、营销推广等具体的子目标,分配给相应的部门。
- 目标总在变化
- 当遇到目标不断变化的情况时,首先应该理解企业的决定,并提前做好预案,找到方案中不完美的地方进行完善。例如在互联网行业,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此时,团队成员如果能够理解企业的战略意图,提前对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的变化,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三、好目标的评判标准
- 明确具体可操作
- 一个好的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例如“提高产品质量”这个目标就比较模糊,而“将产品的次品率降低到1%以下”就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能够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 可量化
- 可量化是好目标的重要特征。比如销售团队的目标是“增加销售额”就不够量化,而“在本季度末将销售额提高50%”就是可量化的目标。可量化的目标便于衡量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目标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 可以接受,可实现
- 目标要在团队成员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可以接受和可实现的。如果目标过高,超出了团队的能力范围,会让团队成员感到压力过大,失去信心;如果目标过低,又无法激发团队的潜力。例如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团队,设定一年内要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样的目标就不现实,而设定在本地区市场份额提高10%这样的目标则是比较合理的。
- 相关性,符合实际
- 目标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团队的职能以及市场环境等相关且符合实际。比如一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研发团队,其目标应该与产品的研发、改进相关,而不是设定与销售渠道拓展相关的目标。
- 有时间限制
- 给目标设定时间限制能够增加团队成员的紧迫感,提高执行效率。例如“在一个月内完成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就明确了时间限制,让团队成员能够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四、团队目标的制定方法
- 团队目标公式的应用
- 团队目标公式为:目标书写 = 动词+任务+指标+目标。例如:展现标杆服务,通过客服满意度来体现,满意度目标100%。通过这个公式制定的目标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目标的内容、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及目标的量化值。在制定团队目标时,要按照这个公式准确地表述目标,让团队成员能够一目了然。
- 目标设定的其他要求
- 目标因人而异,需要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技术和能力。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专长和能力水平,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对于技术能力强但沟通能力弱的员工,可以设定与技术研发相关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设定一些提高沟通能力的辅助性目标。
- 制定目标需要全员参与,让大家都确定知道。全员参与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 尽量制定可测量的目标,这样可以在工作过程便于调整。可测量的目标能够及时反馈目标的执行情况,当发现目标执行偏离预期时,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 及时反馈沟通,便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止损。在目标执行过程中,要保持及时的反馈沟通,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员工也要及时向管理者汇报情况,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 目标灵活可变,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环境、企业战略等因素的变化,目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或者新技术,企业的目标就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五、目标管理的标准化流程
- 目标书写
- 首先利用目标书写公式写出目标。这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工作。
- 分析阻碍因素
- 列出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例如在推广新产品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度低等阻碍因素。明确这些因素后,就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 明确助力条件
- 列出可以帮助目标实现的条件。比如企业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良好的品牌口碑等都是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推动目标的实现。
- 考量个人特征
- 写下个人特征,便于做到知人善用。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和工作风格,了解员工的个人特征,能够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提高工作效率。
- 角色分工与执行
- 按照执行、管理、领导这三种角色,列出各自要做的事情。执行角色主要负责具体任务的完成,管理角色负责协调资源、监督执行等工作,领导角色则要把握方向、制定战略等。例如在一个项目中,基层员工是执行角色,要按照计划完成各项任务;中层管理者是管理角色,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高层领导是领导角色,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项目的战略方向。
通过对《可复制领导力》第五章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目标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目标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这将对提升管理能力和团队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