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服务意识
在国企中,领导的模范作用是提升领导力的重要前提。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领导在工作中的态度会对员工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各级领导若能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如“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到一身正气,全身心投入事业,那么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会产生无形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员工往往会效仿领导的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由于很多国企具有服务行业性质,所以要树立“四为”服务思想,即“机关为基层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副业为主业服务,一切为客户服务”。领导更应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不仅能在工作态度上给员工树立榜样,在服务意识上也能起到引领作用。
二、主动学习,熟悉业务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增加,各种科技信息项目也不断应用。这对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领导不学习或者学习不刻苦,就会难以胜任工作。
作为合格的国企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熟悉业务知识。只有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在一些涉及新技术应用的项目决策中,熟悉业务的领导能够更好地评估项目的可行性、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三、注重党性修养,发挥表率作用
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国企领导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做到“七个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助于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让领导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遵守政治纪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这对于国企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集体决策重大事项,既能发扬民主,又能维护班子团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做到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能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为人谦虚,真诚待人,查找自身不足,公心对待下属,有助于打造和谐团队。这些党性修养方面的要求,都有助于提升领导在员工心中的形象和威望,进而提升领导力。
四、培养决策力、文化力和执行力
决策力、文化力、执行力是影响国企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决策力是领导力的基石。在国企中,正确的决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例如,在企业的战略规划、投资决策等方面,具有良好决策力的领导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
文化力虽然是隐形的,但却渗透在企业的每个角落。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国企领导应该积极塑造和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如倡导创新、合作、敬业等价值观,让企业文化成为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助力。
执行力犹如发动机,直接关系到领导力的成功与否。在国企中,领导制定的战略和决策需要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目标。领导要确保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顺畅,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有能力和动力去执行任务。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提高员工的执行效率。
五、提升品德修养,增强非职权影响力
对于国企高管人员来说,领导力不仅仅源于职位和权力,品德和个人魅力更为重要。“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道德高尚、清正廉洁、讲求操守是增强人格魅力、实现有效领导的前提。
高管人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开阔胸襟,砥砺品行,完善人格。当高管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魅力时,能够提高对员工的非职权影响力,使员工自觉团结在其周围,为实现企业目标共同努力。例如,在企业面临困难时,员工更愿意追随品德高尚、值得信赖的领导共度难关。
六、适应新形势,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创新升级转型、深化改革创新等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关键力量,要适应这些变化,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一方面要提升战略眼光,能够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增强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层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创新,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
同时,团队协作精神也不可或缺。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整体目标。中层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打造高效协作的团队,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例如,在跨部门项目中,中层管理者要能够整合资源,发挥不同部门员工的优势,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国企要提升领导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领导自身的模范带头、学习业务、党性修养、品德提升等,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决策执行等管理环节,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