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庆的独特地位与文化底蕴
鹤庆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汉藏联系的重要桥梁。清人程昱在《鹤庆军民府城记》中提到其重要的地理区位,内屏中夏,北接吐蕃,外控诸彝,是滇西北一重镇。这里深受中原儒学影响,鹤庆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内核发展而成,在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将鹤庆作为滇西北的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经营,设置了郡、府、州、县等进行管辖。这使得鹤庆发展成为滇西北儒学中心,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产生了5位翰林、29位进士和292位举人,被赞为“文献名邦”和茶马古道上的经济、文化重镇。1639年徐霞客游历鹤庆时也对其繁荣景象和文化底蕴表示赞叹。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为鹤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领导力在这片土地上的发挥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支撑。
二、鹤庆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领导团队的领导力体现
鹤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领导团队在推动当地建设事业发展方面展现出显著的领导力。其领导团队包括局长、副局长等重要职务人员。局长拥有丰富的建筑和城市管理背景,曾在多个重要部门和大型建筑项目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团队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质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工程建设,使得鹤庆县的住房建设和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副局长等其他成员也各司其职,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注重团队协作。在这个领导团队的带领下,在推动项目实施、城市规划、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提高城市建设和住房保障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三、鹤庆在民族团结方面的领导力作用
在民族团结方面,鹤庆县委、县政府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力。他们努力深入开展“大理之问”,推动“鹤庆之变”,通过擦亮红色文化、手工艺文化和生态文明这三张名片来助推民族团结。例如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焕珍向徒弟传授刺绣工艺等,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2021年,鹤庆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亿元,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873元、13703元,分别增长8%、10%,全县呈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同时,鹤庆县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创建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党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各乡镇、各单位建立学习制度并组织专题学习,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纳入“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与其他创建工作共同推进,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成立了鹤庆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推动全社会参与。这些都体现了鹤庆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领导力和规划能力。
四、鹤庆领导力与整体发展的关系
鹤庆的领导力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地方建设还是民族团结等事务中,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的领导力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团结方面的领导力则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种领导力是建立在对鹤庆当地的地理、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通过合理的规划、有效的组织协调以及积极的政策推动等方式发挥作用。它使得鹤庆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和客观条件,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实现发展目标,提高整个地区的办事效率,促进鹤庆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向着更好的未来迈进。同时,鹤庆的发展成果也反过来验证了领导力的有效性,为领导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