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一)认知层面的引领能力
1. 课程观的树立
- 在课程领导力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至关重要。首先要摒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即“课程即教材”这种传统观念。过去,这种观念认为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教学就是围绕教材展开,知识传授贯穿教学全程。其弊端在于教育和课程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传授无直接关系的综合实践和综合素养被视为额外负担。例如,在一些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读书,缺乏对生活实际的联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新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课程是育人的。课程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教材,还应包括国家课程之外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等丰富内容。
- 同时,也要摒弃考试本位的课程观。在这种观念下,考纲替代课程大纲,考什么教什么,认为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这种观念的弊端是应考扭曲了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协调性。例如,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成绩,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教学,导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学生虽然分数提高了,但素质却下降了,而且教师也会因为过度关注考试而对课程本身变得陌生,降低了对课程的热情和执行力。
2. 课程引领能力的体现
- 从课程执行力的标志来看,一方面,在教科书之外,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等教学内容与实践情况,是课程引领能力的体现。例如,有的学校开设了丰富的艺术、科技等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除了升学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以及离校若干年后的发展情况也是衡量课程引领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实践层面的执行能力
1. 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角色
- 教师课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在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教师作为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而不仅仅是学校的领导者。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开发和建设课程。例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采用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2. 课程执行的路径与发展
-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需要一定的场域秩序,课程领导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的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行为。在课程决策与研发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参与到有序的合法参与,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进行身份建构和认同。在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会发生变化,从边缘走向课程团队的中心位置,这是在团队共同愿景、具体问题和真实任务情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且,教师课程领导力强调突破学科边界,形成课程领导共同体,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生态位协同发展。
二、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理念引领力
- 课程领导力要求领导者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能够引领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例如,在一个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领导者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引导教师们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而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课程设计规划力
- 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是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要素。这包括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以某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课程领导者要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等因素,规划课程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确保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课程实施指导力
-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领导者要能够给予团队成员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领导者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教学资源的支持,组织教师培训等,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课程评价反馈力
- 课程领导者需要能够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例如,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信息收集,对课程进行全面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如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
三、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通过提升课程领导力,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优化课程设计。课程领导者能够从宏观角度对课程进行规划和调整,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例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融入新的知识和案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具备强大课程领导力的领导者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重视学生的品德、艺术修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会安排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 提升课程领导力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参与课程开发和改革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例如,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 课程领导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课程领导力有助于学校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例如,有的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通过课程领导力的发挥,构建了从基础科学课程到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的完整课程体系,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