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
领导力,从其概念的界定来看,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概念。国内外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认为“领导力就是激励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的艺术”;我国学者奚洁人觉得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能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者组织和影响人们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李拓则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正面的、双向的影响力,体现为团队执行力,其大小是以被领导者的能力来衡量的一种能力。综合来看,领导力是一个人对组织或者他人施加的,具有明确目标和目的指向性的正面影响力。
从“领导力 = 领导 + 力”的说文解字逻辑来看,这里的领导并非单指领导者,而是涵盖领导者、跟随者、领导过程等要素的有机系统。力包含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领导力就是能够影响他人以实现某个目标的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带领被领导者共同实现某个目标的能力。领导力的核心是方向,其起点是主动,因为只有主动才能成为跑在前面的领导者。同时,领导力是管理的升华,管理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工厂流水线的机械式管理,而领导力是脖子以上的影响,意味着决定领导力的核心是思维、思考以及打破常规的探索。
二、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
- 信任的建立
在民间团体里,领导力的培养首先是信任的建立。信任的首次建立往往不是取决于能力、见解、学识有多么出色,而是对他人的重视和关注,一种基于亲切感的信任。当领导者对成员展现出重视和关注时,成员才更有可能信任领导者,这是领导力培养的基石。
- 勇于承担责任
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挺身而出,冷静指挥协调,妥善解决问题也是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草莽英雄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当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时,成员会更愿意追随,因为他们知道在困难面前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 学习领导力理论
学习领导力理论是提高领导力的第一步。通过学习领导力的理论,可以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影响力类型和影响方向。这些理论能够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领导力,从而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有更多的理论依据。例如,了解垂直影响(领导者对下属产生的指导、支持和激励等影响)和水平影响(领导者对同级或高级领导者产生的合作、协调和互动等影响),有助于领导者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发挥恰当的领导力。
三、领导力在组织中的体现
- 决策能力
作为组织领导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决定把关注点放在什么事情上,先决策方向性问题,再决策策略(道路)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中确定组织发展的方向,然后制定出合适的策略。如果领导者在决策上出现失误,那么整个组织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 进程控制能力
在小组中脱颖而出或者作为讨论组织者时,进程安排控制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这包括抓住开场机会,引导进程,表现出领导意识和引导行为,在整场讨论中继续组织行为,不断控制进程,最后注意总结和结束的收尾工作。因为做出侧面评价往往具有首因和尾因效应,即开头和结尾印象最深,中间过程的记忆一般比较模糊。同时,进程控制能力与人际技能有关,关注其他组员可以树立人际关系和信任感,保障自身控制力得到认可。
- 团队关注与互动
作为讨论组织者,要关注整个团队,而不只是个别活跃分子。领导者需要承接和推进他人观点,这有利于为自身意见和领导控制能力争取支持者。增强自身观点的影响力往往需要多采取关注他人观点、赞扬和互动等争取人心的举措。如果领导者过于关注个别成员,会导致团队内部的不平衡,影响整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四、避免领导力的误区
- 避免事无巨细的管理
领导是造钟的,不是报时的。如果领导事无巨细都要参与决策,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首先,下属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很多事情原本是下属的职责范围,如果领导帮忙做了决定,那么责任就转嫁到领导身上,而责任感是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源泉之一,没有了责任感,员工就缺乏主人翁精神。其次,等着领导拍板会导致效率低下,一个领导管理着若干个下属,如果每个下属每天都排队等着请示领导,就会使公司运转的效率非常低,而且如果领导不在,部门工作可能就要停滞不前。再次,领导代下属做出的决策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领导的职责是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任务,而不是代替下属做所有的决策。
- 避免过于纠缠细节
领导者要避免过于纠缠细节,过于关注一个小的部分会丧失对全局的领导力。领导者应该把握整体的方向和战略,将精力放在更宏观的层面,如果陷入细节之中,可能会忽略了组织整体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总之,领导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无论是在内涵理解、培养提升,还是在组织中的体现以及避免误区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领导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从而更好地带领组织或团队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