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基础理论
领导力的研究包含诸多理论,陈春花老师提及的理论为领导力的理解和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重点解决如何发挥领导者的作用。该理论关注员工和任务两个维度。员工导向注重人文关怀,任务导向则强调制定规则。在管理中,情境的有利程度受上下级关系、任务的具体化和授权等因素影响。工作中心式适用于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情境,员工中心式适用于中等有利的情境。这表明没有固定的最优领导方式,领导形态需与环境相适应。
赫塞 - 布兰查德模型要解决的是用合适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发挥作用。从员工对公司的认同能力和成熟度(能力和对公司的认同两个维度)来看,公司中员工的绩效产出是不同的。例如,只有约30%的员工是“有心有力”能产生绩效的,员工处于动态分布状态。所以,针对有心有力的员工要授权,有心无力的员工要参与,无心有力的员工要推销,无心无力的员工要用吩咐的管理方式。这告诉我们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途径 - 目标理论旨在解决如何让“核心人才”发挥最大作用。这提醒领导者要重视核心人才的潜力挖掘和发挥。
交易型领导理论和塑造型领导理论也从不同角度对领导力进行了剖析,它们在不同的组织情境和任务要求下,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
二、领导力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观对领导力有着深刻的影响。陈春花老师将管理观归纳为三句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在企业中,常常存在部分员工工作未正常产生绩效的情况,如5%的员工总是挑毛病,10% - 15%的员工工作不合格,10% - 20%的员工蒙着做事,只有25% - 30%的员工处于高绩效工作状态。这背后的核心因素是管理者对管理认识的偏差,导致人们无效地工作。
领导是管理职能之一,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管理职能中是唯一面对人的职能。领导就是用好人,把人用好。例如,计划是目标与资源的关系,组织是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的偏差问题,而领导是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靠的是权力与魅力构成的影响力。权力来源有法定权、专家权等。有权力的人不一定能发挥好领导职能,没有权力的人也可能发挥领导职能,魅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领导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内涵变化
在数字技术之下,领导者的职责和内涵有了新的变化。
在愿景与战略方面,传统时代核心着力点在打造企业核心优势和领先业务模式,数字化时代则聚焦在打造生态网络,吸引合作者,创造更大价值空间。例如,传统企业可能专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更倾向于构建产业生态,与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信任与协同方面,传统时代领导者要给群体带来活力、激励团队、忠于职责,数字化时代则要有能力建立更广泛的信任,让组织内外达成共识、展开更大范围的协同合作。像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通过建立平台,与众多供应商、用户等达成广泛的信任关系,实现协同发展。
授权与赋能方面,传统时代强调命令与管控的上下级执行关系,数字化时代倡导柔性、敏捷合作的工作方式,以激发个体积极性和组织创新。一些创新型企业采用项目制,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无我与自我方面,传统时代注重建立领导者个人魅力和权威让成员追随,数字化时代领导者要自我保持高度自律和广泛学习,与成员建立伙伴关系并以成员为中心提供支持。
四、成为领导者的自我修养
成为领袖要先学会领导自己。在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起点阿育王寺的经历让人们明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先成为自己的领导者。要成为自己的领导者有三步动作。
第一步是自我设定新目标。面向未来是对自己的挑战,只有真正革自己的命,才有机会超越自我,接受变化,拥有新的可能性。例如,个人在职业发展中,如果总是安于现状,不设定新的目标,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有很多体现领导力的细节。如高效的会议应讨论解决方案而非问题和观点;沟通的核心是达成共识而非通知;无关人员尽量不参会;给同事鼓掌超过九下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要避免人浮于事,管理要注重强执行;目标可以是“不合理”的,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执行要有刚性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管理和领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助于提升领导力的有效性。
总之,陈春花老师的领导力管理课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管理与领导的关系、不同情境下领导力内涵的变化以及成为领导者的自我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还是希望提升领导力的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