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首当其冲,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国有企业大发展还有十大方面的制约,哪十个方面。
第一个,国有企业不缺少一流的人才。国有企业囊括了全国顶级的985、211的高校很多的毕业生,不缺少一流人才。但是国有企业缺少的是顶级人才,缺少准企业家,缺少经营者,缺少市场上的高手和技术的大拿。另外国有企业在每年新招收的毕业生当中,缺少很多的天才少年。所以如果不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天才少年的这样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想要成为现代产业链链长,想要成为科技技术的策源地,可能还有一些困难。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打造新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要解决顶尖人才缺少的这样一个弊端。
第二个,国有企业现行的干部管理高层领导干部走马观花。任期制很多企业里面,一个高层管理者只能在这个企业里面干三到六年。在这三到六年的过程当中,企业的高管团队是缺少战略定力和长期价值主义的,普遍存在做一年看两年,而不是做一年看五年想十年这种情况,然后当一个高层团队班子换届的时候,新官上任,对前任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延续性不够,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战略和业务频繁的拐小弯不能够走直线,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第三个,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官僚式治理、运动式改革。虽然国资委一直在推动董事会治理结构现代化的改革,但是很多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结构现代化,沦为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推进一阵风,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过几年,政策重新要求推进,就重新再来翻烧饼。所以在这些年,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功夫没白费起到了一些价值,但是并没有产生特别理想的效果。
第四个,国有企业目前的组织模式更多的还是科层制的模式,权力重心向上,一线单位被捆住了手脚,很多时候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集团化直线职能型的管控,大多造成内部相互做功,互相制造就业,很多国有企业的职能部门出现,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职能而职能,本来是要产生赋能业务的价值,结果反而过多的管控约束了业务。
第五个,国有企业的这样一个体制背景之下,很多中层管理者受限于体制机制的限制,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既不想干,也不敢干,然后也不能干,也干不了。被企业束缚住手脚以后,整个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大局意识、思想观念和职业能力,离整个市场化的竞争还有一些距离,需要再上新的台阶。
第六个,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部门强,流程桶,职能部门过多,管控的定位大过服务和赋能的定位,踩刹车多过踩油门,职能的碎片化,多头的管理,过度的管理,导致整个国有企业组织低效,内部运作成本较高。
第七个,矛盾就在于国有企业激励资源的平均主义,高水平的大锅饭。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其实并不少,但是放在每个人头上,感觉好像又是毛毛雨,普遍出现一种分配激励资源时,你好,我好,大家好。领导干部也不敢去打破这种平衡,也缺少这种打破平衡的魄力,在很多企业做薪酬改革的过程当中,一直强调维稳大于一切。所以,薪酬资源的平均主义是不利于吸引顶级人才的。
第八个,激励机制的形式主义,在国有企业有非常多的政策文件和上级的单位的规范,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强调规范规则和一致性,较少考虑很多企业的特殊情况,所以国企改革的若干指导文件理念,是一流的。但是在落地的时候,效果打折,在产生失效的时候,基本上在落地基础上再打折。
第九个,因为国有企业是半封闭式的,业务模式和整个的发展方式,所以封闭的文化和组织氛围,强调政治导向的价值观,唯上主义替代了以客户为中心,向上替代了向前,在这样一个文化和背景之下,真正想干事的,能干事的缺少一个基因,缺少一个土壤,就会出现人才逆淘汰,不想混的,混的越好,想混的反而混不下去。
第十个,国有企业现在的整个大监督体系问题导向过多,追责之风盛行,导致很多的核心骨干和领导干部不敢干事儿,怕秋后算账。
所以这十个方面认为是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矛盾,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坦白的说,国有企业在这么好的资源和基础之上,虽然能有进步,但是很难实现世界一流的理想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