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魔幻的消费观念,宁愿花几千块买个包包或者鞋子,但要他出十块钱的邮费都没有。他可以拿半个月工资,请客吃饭,但还会计较,要不要花十几块钱打车回家。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一个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心理账户。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钱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当中,分别对应自己的每一项行为,比如娱乐亲情投资健康等等,同时会为每个账户设置一条红线,一旦消费额超过了红线,就会认为他不划算,也就是不同账户的权重价值完全不同。
比如平时三块一斤的苹果,你可能觉得很贵,但如果是去看望朋友,他家的好看的包装卖到十块,你反而觉得没那么贵。这并不是因为包装的成本就是七块,而是包装把苹果从食品变成了礼品。这项支出就从你的临时账户转移到了权重更高的礼物账户。另外,不同的人账户权重也不同。同样一瓶矿泉水,他既可以卖两块钱,也可以卖到几千块。原因就是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他的账户消费标准也不同。所以顾客抱怨你的价格太贵,那不一定就是真的。你可以从心理账户这个点上去找原因,我给你两个建议。
1、多关联价值高的账户,比如一个普通枕头,即使定价九十九,顾客也会觉得很贵。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的枕头设计能减少,颈椎受压,有助身体健康。那么在健康这个账户里定价三百九十九,顾客也会觉得非常划算。
2、多关联社交相关的账户,一杯三十块的咖啡,你自己喝会觉得贵。但是在请客谈事情的时候,你就觉得没那么贵了。如果你的产品具备了社交属性,或者能让顾客感觉有面子,那就更容易转化。因为社交价值会比使用价值的权重更高。所以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别卖产品,要卖情绪要卖欲望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