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一)课程意识力
校长的课程意识力是其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这要求校长深刻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涵盖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从大的学校布局到小的教师课堂措辞都属于课程范畴。校长要对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开发点具有敏感性,例如学校的传统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等都可能成为课程开发的源泉。只有具备这种课程意识力,校长才能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把握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二)课程引导力
校长的课程引导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校长要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熟悉学生情况,他们的参与对课程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校长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新课改的直接受益者,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看法,相信学生的主动性。校长要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营造主动学习的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探索、成长。
(三)课程资源开发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要能力。校长要挖掘、组织和整合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学校内部的教师特长、校园文化传统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从外部来看,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也可以为学校课程所用。校长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如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规划力和课程文化建构力
校长要对学校课程实施科学、长远和超前的规划。这包括组织校本课程编制,指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通过这些努力,最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例如,有的学校以科技创新为特色,校长在课程规划中就会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组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编写,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科技课程文化。
二、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途径
(一)加快自我发展
1. 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改要求校长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引领学校走向成熟。校长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例如,校长要深入研究课程领导方面的知识,了解课程开发、选择、设计和评定等环节的要求。同时,校长要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校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 树立新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要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长要认识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信任,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校长要把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规范课程设置
1. 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校长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学校的建设目标,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一致。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培养需求制定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最后,还要考虑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目标。例如,一所注重艺术教育的小学,校长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就会在保证基础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课程的目标比重,同时考虑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以更好地实现艺术课程目标。
2.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课程安排要合理且多样化,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课时安排上,要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正常的课时安排,还要关注学生课时之外的活动安排。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适当增加体育活动、课外阅读等时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设置校本课程的课时,如开设书法、手工等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确立先进课程理念
小学校长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责,认识到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校长要与时俱进,站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上确立本校的课程教学发展战略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领导全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信息化时代,校长可以确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理念,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长可以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进行创新。依据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增补特色内容。例如,依据学校的传统文化传统,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融入国学经典内容;根据教师的诗词特长,在语文教学中增设诗词格律知识;依据学生的兴趣,在课程中增补主题活动等。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既保证了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体现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提升校长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形式架构、课程诊断与评价、课程资源供给、学校治理结构变革等方面的能力
1. 课程体系建构力
校长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构建基础学科、拓展学科和特色学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展知识面,发展自己的特长。
2. 课程教学形式架构力
校长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形式,适应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 课程诊断与评价导航力
校长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诊断与评价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例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4. 课程资源供给力
校长要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除了校内资源,还要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如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5. 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力
校长要寻求学校组织结构的转型,营造有利于课程领导的环境。例如,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机制,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有更多的发言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