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与领导力的基础理论
领导与领导力是理解教师领导力的基石。领导的定义有多种模式,如以领导者为中心的定义,像领导就是领导者依靠由权力和人格所构成的影响力(权威),去指导下属实现符合领导者意图和追求的目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互动的定义,领导活动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实现符合他们双方追求的目标活动;领导者与环境互动定义,领导是一种紧跟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推动组织内部变革以增强组织适应性的能力;以目标为中心的定义,领导实际上就是指挥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指个体影响一群个体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领导者应当注重的五种行为包括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这些基本的领导与领导力理论为教师领导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领导力的核心理论
(一)教师领导力的内涵
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对学校中的人和事施加影响的能力。从来源看,可分为权力性领导力和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来源于教师由于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身份所拥有的权力,如职位权(部门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行政职位)和参与权(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参与决策的权力、参与教研的权力、参与评估的权力等);非权力性领导力来源于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品格等,体现为教师的综合性影响力。
(二)教师领导力的特点
1. 非行政性:教师领导力并不一定是处于行政领导地位的教师才具有的一种影响力,而是教师专业本身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作用形成的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影响力。
2. 综合性:从内部构成要素来看,由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共同构成综合影响力。从外部来看,是教师在课堂内的领导力以及在课堂外面对不同的群体时所具有的领导力的一种综合领导力。
3. 动态性:教师领导力通过教师在不同的群体活动中彰显不同的影响力而得以实现;同时,不同的活动群体的选择力、接受力以及反作用力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教师领导力呈现出动态的样态。
4. 可塑性:教师领导力是教师在拥有专业发展权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形成的。
(三)教师领导力的内容
1. 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自我评估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2. 目标设定和规划能力:教师应具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划,能将宏观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可行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还应能灵活应对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以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3. 沟通和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和上级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及时处理冲突和矛盾,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团队建设和激励能力:教师能够组建和领导一个高效的教育团队。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分配资源和责任,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成长和进步。
5. 教学和评估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领导力的核心。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应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
三、教师领导力的拓展理论
(一)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领导力,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领导,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其特征包括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提升教学领导力的途径有提高个人自身素养、建立起良好的领追型师生关系、学会激励、修身养性,保持健康身心等。
(二)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
(三)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信息化专业发展领导力和学校信息化文化领导力四个构成部分。信息技术能力是基础,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和信息化专业发展领导力是主体任务,学校信息化文化领导力是高级目标。这四个部分之间相互促进和影响,同时教师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中的其他因素也存在着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教师领导力理论涵盖了从基础的领导与领导力理论到核心的教师领导力内涵、特点、内容,再到拓展的教学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等多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教师领导力理论体系,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