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辛格《领导力》的研究对象与独特视角
亨利·基辛格的《领导力》选取了二战后六位世界级政治领导人,包括阿登纳、戴高乐、尼克松、萨达特、李光耀和撒切尔夫人。这些领导人来自不同的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个人角度而言,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传记,但基辛格将他们作为整体从20世纪的政治家群体里分离出来进行研究,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研究旨在探寻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因为这六位领导人都曾领导国家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他们不仅塑造了本国的发展,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阿登纳执政时的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在经济和道德上都陷入破产状态,他的任务是让德国重返国际社会,他采用的是“谦卑战略”。戴高乐面临的是复兴法国地位的任务,他运用“意志战略”使法国与胜利的盟国平起平坐。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希望减轻负担同时争取地缘政治优势,“均衡战略”应运而生。萨达特上任时埃及处于连续25年的战争状态,他以“超越战略”为中东带来和平愿景。李光耀执政初期的新加坡看似没有什么发展优势,但他凭借“卓越战略”打破统计学预测,让新加坡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就。撒切尔夫人任职首相时英国前景黯淡,她带着明确的主张应对经济变革和恢复民众自信等问题。
二、基辛格眼中领导者的特质与思考行动轴线
基辛格认为领导人站在两条轴线的交叉点上思考和行动。第一条轴线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第二条轴线是他们所领导的人民的持久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许之间。领导者必须在已知的过去和对未来的直觉之间取得平衡,而这种对未来方向的直觉把握,使领导者能够设定目标和制定战略。
领导者首先要掌握分析这一特质,要根据社会的历史、习俗与特性对社会进行现实评估。同时,由于要在价值观与愿望之间作出取舍,领导者必须在知识与直觉之间进行平衡,用调整后的直觉为社会指明前路,并制定面向未来的具体战略。而且,为了激励社会前进,领导者有时还要肩负起“教育者”的职责。优秀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引领民众前行,而不是依赖暴力手段,不过领导者也需要身边的团队将其领导意志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良方。
三、领导力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要性与体现
在任何社会,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都处于从过去向未来过渡的过程之中,领导力在这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社会中的各类机构也都需要领袖来指明方向不断前行。缺乏领导力往往意味着灾难的临近,比如机构可能错位、国家可能失能。
在国际政治领域,像萨达特对埃及的领导就体现了独特的领导力。萨达特开辟了独特的领导模式,他搁置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将战略重点放在维护国家主权以及与美国结盟上,这一举措对埃及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虽然他最终被暗杀,但他为和平所做的努力不可忽视。
在企业管理等领域,领导力同样重要。从众多的领导力书籍中可以看出,如《领导者最后吃饭》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领导者要先关注团队成员需求;《驱动力》为领导者提供激发团队成员内在动力的思路;《领导者口袋指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或缺的101种工具和技巧》为领导者提供实际可用的工具和技巧;《领导力的5个层次》阐述了领导力的发展过程和各层次特点等。这些都表明不同情境下领导力的内涵丰富多样,而基辛格《领导力》一书中对六位政治家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领导力提供了更多的维度,无论是在把握国家发展方向、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在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