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赢领导力的概念基础
领导力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影响的过程,是影响个体与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能力。这里要明确的是,领导并不必然是老板或者上司,当自己能影响他人甚至自己的上司去做事的时候,自己就是领导。从是否事必躬亲的角度,领导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用自己型”的领导、“用人才型”的领导和“用组织型”的领导。
“用自己型”的领导事必躬亲,愿意亲自替下属解决难题。这类领导大多出身于业务人员,在技术上一流,但是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领导,所以被视为三流的领导。“用人才型”的领导懂得事必躬亲是领导者的大忌,他们把领导的重点放在考察与选拔人才方面,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并且督促下属做到人尽其才。而“用组织型”的领导不仅善于选拔任用人才,这只是担任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一流领导还能够选贤任能,整合团队资源,并且能够跳出团队,有效使用外部资源促进发展,在“搭班子”、“带队伍”与“定战略”等管理层次上都能有很好的表现。
共赢领导力则是基于领导素质之上的一种力。拥有这种力量的领导者能够获得上级的信赖,同级的合作,下属的追随,能够与领导环境和谐共处,而建立起领导者与上级、同级、下属以及环境之间的共赢关系,这种共赢关系的建立是借助于一定的领导过程来实现的。
二、共赢领导力中的领导与下属关系
在共赢领导力中,领导者跟下属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共赢关系。因为下属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最好的领导风格是区别对待。领导者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管理不同的下属。好的领导者一定是领导跟下属之间的共赢。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业务成长水平,永远不会突破这家企业的领导力水平,领导力分值就像盖子一样对业务产生限制作用。这也体现出领导者与下属关系处理得当对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如果领导者不能发挥出良好的领导力,带动下属积极工作,那么企业的业务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三、发展共赢领导力的要素
- 认知迭代
- 领导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对于领导力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传统企业中,领导者可能更注重命令式的管理,但在现代创新型企业中,更需要领导者具备激励和引导下属创新的能力。
- 要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及其适用场景。如在应对紧急任务时,可能命令型领导风格更有效;而在培养下属能力时,教练型领导风格会更合适。
- 熟练模型
- 要熟练掌握各种领导力相关的模型,比如情境领导模型。根据下属的发展层次,领导者要弹性运用不同的领导方法。如果下属处于低能力、高意愿阶段,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如果下属处于高能力、高意愿阶段,可能更多的是授权等。
- 了解如领导五层次等模型,明白人们跟随领导者可能是因为权力、培育领袖、复制人才、业绩或者信任等不同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各个层次的表现。
- 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领导艺术,虽然领导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提升。例如在激励下属方面,领导者可以不断尝试不同的激励方式,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找到最适合自己团队的激励组合。
- 在与下属沟通方面,刻意练习倾听、询问、解释等支持性的行为。像在决策过程中,多倾听下属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自己做决定,这样既能提高决策的质量,又能增强下属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四、共赢领导力中的领导艺术
- 后天学习的步骤
- 第一步“我学”,领导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念和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相关书籍、与其他领导者交流等方式来学习。例如参加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总裁班课程,像章义伍教授就多次在这些高校授课,从这些课程中领导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提升的方法。
- 第二步“我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领导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新的领导方法可能不被下属接受,这时领导者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第三步“我教”,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其他领导者或者下属。这不仅可以提升整个团队或者组织的领导力水平,也有助于领导者自身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第四步“放手”,当下属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领导者要敢于放手让下属去独立完成任务,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这也是共赢领导力的一种体现。
- 领导风格的选择
- 在不同的情境下,领导者要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如在领导新员工时,可能命令型领导风格更为合适,领导者需要明确告知新员工在哪里、什么时候做什么和怎样去完成各种任务,设定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及时跟踪反馈。
- 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下属,教练型领导风格可能更合适。领导者给予大量指示的同时,也试图倾听下属对决定的想法,对员工好的行为给予赞赏,提供工作表现好坏的反馈。
共赢领导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提升、与下属关系的处理、领导艺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理解和实践共赢领导力,才能在企业管理等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领导者、下属以及整个组织的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