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力与领导力的混淆
在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很多人错误地将权力等同于领导力。权力往往是职位赋予的,例如一个人成为部门主管、经理等职位后,就拥有了对下属进行任务分配、考核评价等权力。然而,领导力却并非如此简单地随着职位而来。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是能够带动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能力。
许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常常陷入误区。仅仅因为一个人业务能力出色就将其提拔到管理岗位,而忽略了其是否具备领导力。就像一些技术骨干,他们在技术领域表现卓越,但被提拔为管理者后,却在管理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他们可能习惯了独自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懂得如何团结群众,带动团队一起解决问题。这就是只看到了权力可以赋予某人管理的资格,却没有认识到领导力才是管理好团队的关键因素。
二、仅有权力的领导表现
(一)“莽夫式”硬管理
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莽夫”式的管理风格。这类领导只懂得运用手中的硬权力,简单粗暴地发号施令。他们常说“你只要按我说的去做就行”,如同唱独角戏般,把自己的话当作圣旨不容置疑。下属只能被动接受指令,在这样压抑的工作环境下,员工害怕犯错而不敢突破舒适圈,整个团队变得死气沉沉。这种管理方式下,下属成为了无脑的执行机器,团队缺乏创新和活力。
(二)只会说教与乱发脾气
还有一些领导,当员工犯错时,只会教训员工“你怎么这么笨,连这都不会”,只会指责却不教给员工具体的工作方法。在和下属沟通时,过多地传递负面情绪,总是乱发脾气。虽然领导有权力责备下属,但滥用这个权力只会让员工承受委屈,却不知道如何改进。员工的进步需要领导的认可,这种负面的管理方式无法激发员工的底层驱动力,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
(三)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在工作安排上,部分领导也存在问题。有些领导不分事情轻重,让手下去协调其他部门领导派活或协商问题,既不尊重他人,又容易被怼回来。还有的领导不按职责分工安排工作,谁叫苦谁就少干,谁不叫谁就多干,导致忙闲不均,职责混乱,工作效率低下。
三、领导力的真正内涵
(一)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往往会去制定计划和预算,关注利润底线;而领导者会设定愿景和战略,关注未来前景。管理者注重组织和人员分配、导向和控制、设定界限;领导者注重形成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帮助他人成长,减少界限。管理者更关注目标——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权力基础是所在职位,角色是老板;领导者更关注员工——启发和激励下属,权力基础是个人影响力,角色是教练、帮手和公仆。管理者在感情上与人保持距离,专家思维,善于交谈,作风保持一致,能洞察组织事务;领导者会与员工谈心,开放式思维(留心细节),善于倾听(交流),喜欢变化(有勇气),能洞察自己(个性)。管理者希望保持稳定,形成高效的组织文化;领导者希望带来变化,形成追求完美的组织文化。
(二)领导力是可培养的
领导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的。例如稻盛先生在设立京瓷以后,不断地摸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培养起了领导力。每个人都有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培养和发展这种能力。
四、从权力型领导向领导力型领导的转变
(一)认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仅靠创始人团队的个人驱动是难以为继的。如果领导者只有权力而缺乏领导力,就无法从个人英雄转变为团队英雄,也难以实现从个人能力到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小管理者还是大领导者,都应该充分意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依赖职位赋予的权力。
(二)培养领导力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团结群众,让群众认可自己。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带动别人解决问题。其次,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倾听员工的想法,给予员工正面的反馈和指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再者,领导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战略眼光、文化塑造能力等,从关注短期的目标和利益,转变为关注团队和组织的长远发展。
在现代企业管理等领域中,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仅有权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领导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团队不断发展,适应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
|